羊皮藏袍分为山羊与绵羊皮袍,农区妇女多穿山羊皮袍,具有轻盈柔软和易裁剪等特征。而绵羊皮因时节不同而皮质有所差异,所以按冬、夏和秋季分为三种。羊皮藏袍是藏区遍及穿用的皮制品,制造皮袍时方法各异,对皮质加工程序也很考究,生挖成的皮质最具柔韧和耐磨性,可充任雨衣,属皮袍中的上品。
据史书记载,九世赞普布带贡甲时,已可以纺牛毛线用来织帐子、纺羊毛线时代,整理大昭寺文物时,发现寺内收藏的松赞干布的一件衣服和公主的一双鞋。松赞干布的衣服用质地较好的拉瓦(是氆氇的一个品种)制造的肥腰、长袖、大襟的藏袍。公主的鞋款式与现在的“嘎咯”鞋差不多,以牛皮作底,氆氇鞋帮,鞋面是在绿色氆氇上绣有简略的花朵。西藏迄今发现最早的人体装修品出自昌都区域的卡若新石器文明遗址。卡若遗址共出上50件装修品,品种包括发笄、璜、环、珠、项饰、镯、贝饰等,以石、玉、骨等多种资料制造成。从装修部位看,卡若先民们与今日藏族人的风俗一脉相承,从上到下包括发饰、项饰、胸饰和手饰。这些资料阐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西藏先民便有了形制安稳、造型丰厚的人体装修品。跟着与外界沟通,藏族眼饰从前遭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服饰的影响,在眼饰的色泽和制造等方面取得了前进,但从远古传承下来的眼装、服饰来看,在整体结构上并没多少改变,仍比较完好地保持着藏族民间传统文明特征。藏北高原气温低,风沙大,又是广阔的草原、天然的草场,日子在这里的人们就要挑选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装。牧区藏族穿戴以皮袍为主,它结构肥壮,袖口宽畅,穿戴自若,白日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理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边可装不少随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绵羊皮缝制的,既经久耐用又抵风御寒。一般皮袍,男式的宽腰、大襟、肥壮,襟、袖和下摆用10至15厘米宽的黑绒镶边,但也有不做装修边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摆先用宽10至20厘米的黑平绒镶边,再用红、蓝、绿三色平绒(各宽5至10厘米)镶边。
藏族的服饰,可分为牧区和农区两式。牧区服饰以皮袍为主,一般是不加体面的板皮;皮袍肥壮,袍袖宽阔,胳膊伸缩自若。夜里解带宽衣,如同被囊。白日脱去一袖或二袖,束在腰间,习惯高原牧区“作息一袭衣”的气候特征和和游牧日子方法。农区妇衣多穿一件色彩艳丽的内衫,外罩广大的氆氇长坎肩,腰间束带。内衫一般是无领短衣,但袖子专长,劳作时卷起,歌舞时摇动双袖,飘洒自若,平添魅力;最有特征的要数腰下的花围裙,藏语叫“邦单”,一般用氆氇制成,厚重而色彩鲜艳。以红蓝色横条为主调,加上其它色条,交织组合成非常美丽的图画,特征非常杰出。
云南藏族服饰基本属农区款式,与西藏区域的藏族服饰略有差异。妇女喜欢上着粉赤色坎肩,后肩有一五颜六色绣带,下围白色围裙。云南各地也稍有不同:中甸妇女头梳三辫,有的带白关皮和彩线制成的发圈,也有的包布帕或戴圆筒缕全帽。上衣外套领挂,下穿长裤,系白围腰,脚穿皮靴或统靴;中旬东旺一带妇女常梳三层辫,由几十根小辫组成一条大辫;德钦妇女则爱穿长裙,外系色彩鲜艳的“牛肋巴”花围腰,发辫盘在头上后,再缠上大红头巾。各具风貌,同中有异。
妇女们敬爱金、银并镶有珊瑚、绿松石之类的耳坠,坠长一寸左右;胸前佩带着金、银丝盘制的经盒,内装护身符、子母药等物,赤贫的人则用皮制小袋装着。藏族人以为佩带护身符盒会有神灵保佑,绝处逢生,吉祥如意。她们还喜欢戴镶珊瑚、宝石的戒指,左手戴银钏,右手戴海贝串制成的手镯,从小戴起,终身不取。人们以为戴着它,身后不会走失。
男人服饰各地大致相同,总的特征是肥壮粗暴。内穿短衣,外穿大领右襟的长袍,一般无扭扣,扎上腰带,让长袍在腰间垂成一囊,可储物件;腰带是由赤色或其他色彩编织成的宽毛带,也有装修精巧的宽皮带,并附有口袋在其间,还有的系着带佛像的护身符;下穿长裤,套入皮制或氆氇制的长筒靴;头戴毡制的弁冕或皮帽,帽子的款式较多,有喇叭形的,有显露前舌或双舌的。多饰以金丝,光芒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