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上午,虽刚刚开门迎客,但新疆尔自治区博物馆大厅内已人来人往。在展馆里,游客们在一件件精巧的织锦文物前仔细观看,不时停下小声评论。从小河墓地出土的毛织腰衣、毡帽、短靴等文物里,仍旧能领会到那时人们的穿衣潮流。
上世纪70时代以来,新疆考古人员在罗布泊区域进行考古开掘,开掘出土了很多毛布缝制的服饰大氅、腰衣、皮靴、毡帽,构成了罗布泊人的首要服装。
出土于小河墓地的25件毛织腰衣,在沙漠中沉睡了数千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历时一年,总算让它们重现旧日“容颜”,并向人们再现了小河人共同的审美文明。
这批腰衣是人们了解新疆史前社会生活可贵的什物材料,一起又是史前古代居民毛纺织技能的重要佐证。
25件毛织腰衣中,有11件女人腰衣、8件男性腰衣,还有6件腰衣残片,其间,女式腰衣像今日人们穿的流苏短裙,男性腰衣似装修腰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修正的腰衣来看,3500年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尽管匮乏,可用的服饰材料少之又少,可是,小河人已在运用羊毛捻线,并用捻出的线为自己编织腰衣、毛织大氅等服饰,他们还会用西茜草等植物给毛织服饰染色。
小河的腰衣首要有两种形制,一种为短裙样式,首要为女人干尸穿戴;另一种为带式腰衣,是男性干尸穿戴。
研究人员结合考古材料还发现,小河腰衣依据死者身份位置的不同,还存在着样式和形制上的一些改变,有的腰衣最简略,仅有根本形制,有的腰衣则增加了装修元素,看上去较为富丽。
这批腰衣中,有3件还运用了缂织工艺,据悉,这是国内现在发现时代最早的缂织工艺。缂织工艺的根本特色:即两组经纬笔直交错的纱线,经线为同一颜色的纱线,一直接连并平行,而纬线则可一色或多种颜色与经线部分交错,构成图画。
另据了解,缂织工艺制品也是迄今仅有无法用机器替代的织物。因为其工艺纷繁复杂,一天只能完结少数缂织制品,所以有“织中之圣”的美称。
2006年,姑苏缂丝编织技能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2009年,缂丝又作为我国蚕桑丝织技艺,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同当选国家非遗为世人熟知的云锦和宋锦,部分可用机器替代人工,相比之下,缂丝的全手工打造尤显宝贵。
据专家考证,西方的缂织物最早呈现在距今3000年前。我国技艺是以蚕丝缂织,而西方最早的缂织物是选用当地盛产的亚麻纤维作为质料。
缂织技能传入我国,源于汉晋时期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缂毛工艺,已连续2000多年。1973年,在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了一件十分宝贵的缂丝腰带,据考古学家考证,这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什物;而更早的楼兰汉代遗址中曾出土的毛织物,也是选用“缂”法织成的,可见这种工艺前史之悠长。
缂丝起源于何时,切其时刻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什物来看,早在我国汉魏时期就呈现了。在蒙古出土的汉代“山石树”丝织的残片,它的编织办法“通经断纬”,与北京双塔出土的宋代缂丝“紫汤荷花”彻底相同。
所以说,缂丝最早起源于欧洲,这个工艺从悠远的埃及和两河流域来到我国,与丝绸相遇后,诞生了一门新的艺术,我国人将这项技艺发挥到极致。其时欧洲人仅仅用羊毛织毯,即现在的挂毯,每厘米放置2—3根经线,而我国人把这种织法开展得更为精密。
缂丝工艺十分繁复,只用来做衣物,对古人来说是大材小用。作为我国传统丝织工艺种类之一,前史悠远持久的缂丝流行于隋唐,但茂盛时期是在宋代。
宋人寻求精神生活,宋代的绘画和书法都迎来了黄金时代,在缂丝的利用上也进行了立异,与书画艺术相结合,创始了以缂丝工艺编织卷轴绘画的新风尚。因为它更具艺术性,也得名“镂绘”。
到了元代,缂丝艺术有所拓宽,很多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官服上,而且简练豪宕,与南宋的细腻柔美之风构成鲜明对比。明清时期,除了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姑苏缂丝最为精巧。
精巧的缂丝织品,为何名望不如刺绣?苏绣博物馆的专家对此有所解说。刺绣,是将彩线掩盖在底料上,有先有后,归于“如虎添翼”。假如修正的话,可以用新线掩盖旧线,但缂丝织品的图画是由线到面同步进行的,一旦犯错就不能修正。这更说明晰缂丝技艺的难度之高,传承至今更属不易。
缂丝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开端式微,一度无人从事这一职业。新我国建立后,缂丝厂家大多散布在在姑苏、南通、杭州等地,首要为工艺品,国内很少将缂丝用于服装。
在古今技艺磕碰而成的火花中,缂丝这项非遗技艺走进了现代生活。我国传统技艺,带着前史的尘土,在当下仍然闪耀着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