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巴西世界杯,国际足联首次引入门线年俄罗斯世界杯,视频助理裁判被首次应用。本届世界杯,国际足联又在视频助理裁判技术的前提下,引入了半自动越位识别技术”。
科技含量的增多,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让比赛变得更透明,然而有利就有弊,“科技与狠活”的弊端,同样在本届世界杯中得到了显现。
自1930年首届世界杯在乌拉圭举办以来,世界杯就在不断地演进之中,这之中,科技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最早对足球、对世界杯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新型材料在足球中的运用。
早期世界杯比赛用球是真皮制成,在比赛过程中会不断吸水。甚至在比赛结束后,皮球的重量会较赛前翻上一番。直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最新的防水密封接缝技术被应用于足球制作,才明显降低了足球的吸水性。
当然,现在看来这项技术有些“小儿科”,但在当时,这也算是足球的“黑科技”。在此之后,足球材质逐渐升级,甚至近几届世界杯出现了内置芯片和传感器的“高科技”足球。
近几届世界杯,依托于摄像头、传感器及计算机科学的“高科技”,逐渐被应用到世界杯赛场。这些科技的应用,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是未解决足球判罚过程中的痛点,让足球运动出现更少的误判。
此前,国际足联一直反对引入门线决赛,英格兰对阵德国的比赛中,英格兰队球员兰帕德一脚精彩的射门已经明显越过了门线,却被判为进球无效。这促使门线年巴西世界杯期间被使用,该技术能利用机器判断球是否越过球门线,以避免裁判出现误判。
2018年,视频助理裁判(VAR)技术首度应用在世界杯赛场。这或许是迄今为止,对判罚结果改变最大、争议最多的一项足球“黑科技”。由于VAR只是一个辅助系统,决定判罚结果的依然是人,因此难免还是会有争议出现。即使如此,VAR系统已然被全球各大联赛所采用。
4年之后,VAR的升级产物——半自动越位识别技术(SAOT)横空出世。相比需要人作出最终判罚的VAR系统,SAOT几乎相当于“半个裁判”。它能够精准确定每名球员的位置。特制摄像机和球内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信息将由AI系统进行分析,只需几秒钟就能对越位情况作出判断。
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慢慢的变成了世界杯历史上的神话。虽然当时电视转播上明显能看到他是用手将球拨进球门的,但裁判还是判罚了进球有效。“一半是马拉多纳的头脑,一半是因为上帝之手”备受推崇,足以证明足球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魅力,但随着摄像头慢慢的变多,“上帝之手”显然已经不可再复制。
本届世界杯的揭幕战,SAOT技术就显示出它的神威,让“体毛级”越位无处盾形。它精确识别出厄瓜多尔队球员埃斯特拉达在接球时处于越位位置,当值主裁据此判定厄瓜多尔的这粒闪击进球无效。“埃斯特拉达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剪一下他的脚指甲。”赛后厄瓜多尔主帅调侃道。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此前的VAR技术,SAOT技术更加快速且准确地向主裁提供了判罚结果的意见,减少了因判罚而浪费的时间。但与此同时,少了紧张刺激的等待过程,反而让判罚显得有些冷冰冰。
同样的“体毛级”判罚还出现在日本对阵德国的比赛中。从肉眼来看,日本队最后一粒进球前的传球,球已经越过底线。可经视频助理裁判判罚,皮球仍有1.88毫米投影压线,并没有整体出界,令球迷们大呼不可思议。
世界杯赛场的“科技与狠活”正在让足球这项运动逐渐“量化”,从而少了很多不确定性。数据的魅力在于精准,而足球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正是来自它的不确定性:上帝之手就是一个佐证,当足球被数据“精确化”,足球还是不是足球?
VAR被叫做视频助理裁判,“助理”二字注定了它不会成为判罚的主角。即使是更为先进的SAOT技术,也只是向裁判们提供更精准的意见。最终的判罚结果还是要由主裁来确定,可在不同的比赛中,科技与主裁却在轮番唱主角。
在小组赛沙特对阵阿根廷的比赛中,正准备踢前场任意球的梅西喜从天降,VAR系统送来了一粒点球。可随后的下半场,阿根廷队被判7次越位,3个进球被吹。这之中,包括阿根廷的点球在内,不少判罚都是经VAR系统或SAOT技术提醒后做出的。裁判几乎成为宣读结果的“工具人”,科技成为了决定比赛判罚的关键。
但在乌拉圭与加纳队的比赛中,裁判却选择了无视VAR的意见。比赛中,乌拉圭球员卡瓦尼带球突入禁区,被加纳队26号赛义杜贴身防守并撞倒在地。面对这一幕,裁判并没有理会乌拉圭球员提出的视频助理裁判介入的要求,而是第一时间示意比赛继续,此举赛后引发了乌拉圭球员的强烈不满。
而即使VAR介入,也少不了冤假错案的出现。“受害者”同样是乌拉圭,在与葡萄牙队的比赛中,乌拉圭被判罚了一个点球。赛后,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主席科里纳公开承认,VAR向当值主裁提供了一个错误的信息,但这一误判已经没办法撤销。
国际足联使用高科技的重要目的,就是避免比赛中出现冤假错案,让判罚结果更加公平公正。可由于VAR自身存在的弊端,以及主裁判主观上对VAR的信任程度等原因,这些美好的构想并没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