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马配好鞍” 老匠人讲述马具四十年“变脸”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中欧体育

“好马配好鞍” 老匠人讲述马具四十年“变脸”

2024-08-11 中欧体育
详细介绍: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马具制作经验,出现了众多的马具制作匠师,精湛实用的马具制作流程与工艺已成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誉为“马王之乡”的科左后旗,就有这样一位倾心马具制作40余年的老手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套格敦白乙。

  走进套格敦白乙的工作间,被老人当作“宝贝疙瘩”的马具制作工具,真是目不暇接。屋中陈列着的十几具精美马具成品,看得出都是在一点一滴、一图一案上下的匠心工夫。环视四周,墙上挂着鞭子、缰绳、肚带等绳索形状的配件,窗口下的工作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马具制作工具,各色金、银、铜、铁、玉、石材质的小配件和装饰品在阳光下闪耀着光彩。墙角摆放着一台缝纫机,篮子里是各色布料和绣片,那是套格敦白乙老伴的“阵地”,鞍鞯上精美的刺绣和布艺装饰都是由她制作完成的。

  “人靠衣装马靠鞍”,马鞍是最重要的一个骑乘装备,也最能体现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爱好。好的马鞍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纯手工艺马鞍价格从几万元到10万余元不等。如今,随时代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使传统的马具逐渐走进博物馆、居民住宅,成为一种装饰品。取而代之的是轻巧、造价低,从几百元到千元的现代马具。“这些马具看上去很花哨,但工艺简单,多数采用白钢,没有收藏价值。”说起马具“变脸”,原本不善言辞的套格敦白乙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过去,农牧民的出行交通工具通常都是马,马具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而随时代变迁,日常骑马、使用马具的人慢慢地少,传承传统马具制作技艺的人更是稀缺。许多人对马具的了解也日渐淡薄,一副马具包括十几个乃至二十几个部件,现在不少50岁以下的蒙古族人都说不清楚它们分别叫啥名,有啥用?如果我们不接着做马具,不传承给下一代,我们民族的传统就都快扔掉了。”套格敦白乙表示,这种民间手工艺集木工工艺、刺绣工艺、皮匠工艺、金属工艺等技艺于一身,制作出的科尔沁马具工艺精良、用料考究、装饰华丽、使用舒适、风格独特,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马鞍具相比,有着突出的特点,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中有其重要的价值。

  今年72岁的套格敦白乙是科左后旗茂道吐苏木哈根朝海嘎查的一名普通蒙古族牧民,他从8岁开始和外公、父亲学习马具制作,尤其擅于用传统方法制作“嘎拉达尺马鞍”,已有40多年了。套格敦白乙说,自己不喝酒、不抽烟、不爱玩,唯一的爱好就是马。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一员,从小就爱好骑马的他,一直都严谨秉承“好马必须配好鞍”的要求制作出一件又一件精品马具。从70年代起,他开始大量制作马鞍,马笼头、马嚼子、马鞭、马绊等马具600余套。其中红木、黄花梨及装饰景泰蓝、玛瑙、玉石、松石、鳄鱼皮等精致马鞍60余具。他制作的马鞍和马具除遍布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外,还销往北京、天津、广州、深圳和云南、吉林等省市,深受广大使用者和收藏家的喜爱。他说,自己制作的科尔沁马鞍与另外的地方的马鞍不同,鞍子雕花、刺绣,制作一具马鞍最快也要半个月到20天,如果慢慢做则起码需要1个月的时间。妻子娜日是他的“好搭档”,针线活都是娜日的活儿,而大儿子更是掌握了马具各种配件的制作技艺。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具制作历史悠远长久,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中占有主体地位。马具制作流程与工艺真正受到重视,迎来春天,得感谢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春风让马具制作流程与工艺得到传承和弘扬。2008年,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套格敦白乙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他带着亲手制作的6具马鞍代表内蒙古亮相上海世博会,向全世界展示这一民族传统技艺;2012年,他携带马鞍、马鞭子、马笼头、马绊等马具参加了文化部在黄山举办的非遗展,他制作的马鞍获得了金奖;2015年,科左后旗马具制作传承协会成立,当地还为他建立了专门的传承基地;2018年,他再次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他制作的马鞍又获得金奖。

  马具是草原游牧文化的标志,凝聚着手工艺人的聪明才智,它的产生在北方草原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具备极其重大意义。马具制作综合多种工艺,集中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意识及其民族文化特征,具备极其重大的文化研究价值。马具的加工制作的过程中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很难用现代技术取代,有其特殊的工艺价值。传统马具制作融木工、刺绣、皮毛、金属等工艺于一体,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鞍用柳木、榆木等打造而成,笼头、马鞍、马鞭、绳索等的制造采用皮革工艺,马镫、马环、马钉、马箍等则以金属工艺制成。部分马具还要镶嵌玉、石、骨、贝壳等,褡裢(放在马鞍上的口袋)要绣上吉祥图案。因此,老匠人套格敦白乙制作马具长达40余年,他的制作技艺正是体现了科尔沁马具做工精良、用料考究、使用舒适、装饰华丽的特点。

  40年来,草原文化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草原、走向世界,马具制作流程与工艺作为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繁荣。套格敦白乙的信心满满,他把全部身心投入到马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中,他表示,虽说现代人骑马、养马的人少了,但他的马具制作事业不会停下来,让更多喜欢这门传统手工艺的人看到、买到、用到,让科尔沁马具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

·    网页首页    ·    关于我们   · ·    中欧体育   · ·    案例展示   · ·    新闻资讯   ·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