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3日)是农历辛丑牛年大年初二,刚刚我们正真看到的就是故宫博物院最新发布的新春祝福视频《百牛贺岁》。故宫有百牛,哪只站C位?哪只是乾隆皇帝的最爱?除了故宫,其他博物馆里还有哪些独特的“牛”文物呢?来一问到底。
先说说,故宫诸多与牛有关的文物中,哪只站C位呢?告诉您,不是一只而是五只。
五头外表、神态各异的牛,在画卷上一字排开,据考证,这就是唐朝宰相韩滉绘就的《五牛图》,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由于缺少详细文献记载,韩滉当时为何要画五头牛,一直以来都是难解之谜。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 聂卉:五,可能觉得也还是在中国意义中比较吉祥,比较饱满的一个数字吧! 作为一个农业古国,我们历来都是很重视农耕的,作为一个唐朝的宰相,他(韩滉)对农业的关注也是一定的。所以又在历代流传中,把它(《五牛图》)作为农耕形象的象征。
说到这故宫《五牛图》啊,很多朋友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没错,今年过年,故宫文创部门将《五牛图》设计成了红包封面,打开手机看一看,没准您也收到或者转发过呢。
这件被摆放在故宫养心殿后寝殿炕桌上的青玉生肖牛也是乾隆皇帝的最爱。史料记载,乾隆曾亲自参与这件文物的设计,并放置在养心殿随时把玩。青玉生肖牛制作于乾隆40年,兽首人身,身着交领长衫,端坐紫檀木座。而盛放它与其他生肖摆件的十二角形紫檀木盒外侧,还有隶书填金的乾隆御诗,其中写道“牛相却悉坦,自昔恶蠢动”,乾隆在此“以诗言志”,记载了平定大小金川的历史事件。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 徐琳:乾隆皇帝仿照元代的一个文学家仇远(的)十二辰题的诗,什么叫十二辰题?就是把子鼠丑牛这些12个生肖嵌在每句诗里,去记述了他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件武功,就是平定大小金川。
我国作为农业古国,牛可是最重要的劳动力之一。最早参与农耕的是什么牛呢?来看看这件文物。一眼望去,像一张萌萌的人脸,其实,这是一把在水田里使用的铲子,学名叫骨耜,是用野生水牛的肩胛骨制成的。
骨板中部凿出一道纵向浅槽,浅槽下端左右各钻一个孔,用来绑缚木柄。巴掌大小的它,出土于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址。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稻作农业开始成熟。
除了农业用具,您知道在古代牛骨还与书写有关吗?最早的牛字怎么写?古人又用什么来记日记呢?
甲骨文,是已知我国最早的成熟汉字,它也与牛紧密关联,因其使用的兽骨就多为牛骨。安阳殷墟博物馆馆藏的这片甲骨,正是用牛的肩胛骨制作成的,其上记载了“五牛祭祀”的场景。也正得益于这片甲骨,我们才可以看到最早的“牛”字如何书写,虽只寥寥几笔,依然能让人联想到牛的完整形象。
中国社科院安阳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何毓灵:我们曾经在一片甲骨上,发现最多的一次能够用1000头牛,(来表示)对他的祖先神灵非常非常敬畏。
还有国家博物馆馆藏的这件 “宰丰雕花骨柶”,据考证,或为商纣时期甲骨。是用牛的一根肋骨制作而成,背面雕有精细龙纹和兽面文,凹槽内填充绿松石。正面的刻字,笔画更粗,字体圆润,有浓厚的毛笔书法意蕴。与同时期甲骨文迥然不同,它并不是用来占卜或祭祀,而是纯粹的记事性刻辞,极为罕见。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翟胜利:商代晚期帝乙或者帝辛六年五月的一天,商王在麦麓这一个地区参加了一次田猎,捕获到了一头兕,它是一种野生的水牛。宰丰这个人参与了这次田猎过程,并且因为有功,受到了赏赐,所以他把这件事整个记录下来。这是非常有特点、非常特殊、非常珍稀的一件甲骨。
另一篇三千多年前的最牛日记,同样记在了牛形文物上,这就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周伯矩鬲。商周时期,牛是祭祀中最高规制的祭品,牛头常出现在青铜礼器纹饰中,但如伯矩鬲这般多达7个牛首的造型,却极为罕见。
首都博物馆藏品管理与遗产调查部副研究馆员 于力凡:它所不同的是它的嘴内,是有獠牙出现,所以它跟我们现实中所见的牛是有所区别的,一个艺术加工,给它加以提炼的一种形象。
更重要的是,伯矩鬲有15字铭文,记载了西周贵族“伯矩”,为纪念燕侯的赏赐,而特意制作这件文物。短短15字,揭示出西周时期的北京,已被开辟为燕国都城,伯矩鬲承载了北京三千年建城史的遥远岁月。
除了牛形的精美艺术品,古人日常生活里也有很多实用物件儿是和牛有关的,而且同样设计感十足。您知道在古代,这牛形的灯是怎样的吗?
这头双蹄插腰、十分傲娇,像人一样站着的小牛犊,就是国家一级文物东晋瓯窑青瓷点彩牛形灯盏,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1600多年前,东晋古人将它当作“台灯”和“手电筒”。将牛拟人化,并赋予其神采飞扬的个性,这在东晋时期非常罕见。
浙江省博物馆陶瓷部馆员 杜昊:灯下部是一个盛盘,可拿来放灯油,中间这个是灯柱,做成牛的样子,把手是不是像牛尾巴的样子。这个把手既可以让灯放在桌上使用,也可以手提着使用,可谓是一器多用,十分便捷。充满创造力、想象力,也体现了定制它的主人,还有制瓷的工匠的匠心还有童心,还有他们的智慧。
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的东汉错银铜牛灯,以青铜为主材,将银错入整体纹饰中,以突出云气纹、龙凤纹和珍禽异兽。然而它最大的亮点是设计极具“环保理念”。错银铜牛灯由牛身、灯座、导烟灯管三部分所组成,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相当方便。
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教育专员 朱媛媛:牛背上驮着的这个灯罩,其实这个灯罩有把手可以挪动的,根据它挪动的方向和大小,灯光也会有强弱之分。他把脂肪放在这个灯盘上,燃烧的烟尘就会通过这一个中空的导烟灯管通到灯的腹部,腹部里面是中空的,事先盛上清水,烟尘溶于水就保持了室内空气的清洁。
今天是大年初二,不少地方都有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习俗。您知道在魏晋时期,回娘家还有出游坐什么车最拉风吗?
在我国,用畜力驾车的历史大概能追溯至夏商时期。不过先秦贵族们通常都是乘坐马车。到了西汉初年,社会动荡,战争频发,马匹锐减,乘牛车出行开始日渐流行起来。
首都博物馆展出的这件西晋陶牛车,有轿厢,有顶篷,车外还挂上了幔帐,既华丽又能遮挡蚊虫,尤其适合野外郊游,像极了现在的房车。
而从魏晋开始,牛的造型也变得夸张起来,或凸显力量奔放,或彰显朴实沉稳。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件北齐陶牛车,驾车牛四肢粗壮、孔武有力,颈部鬣鬃繁茂,双目望天,耳后装饰两根假牛角,显得飘逸又厚重。专业的人介绍,这件双人乘牛车,其豪华程度在当时也只属于中等档次。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翟胜利:牛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超越马车,成为中国交通出行的主流的交通工具。
真的是开眼界又长知识。除了今天说到的这些,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与牛有关的文物可谓数不胜数,这个春节假期,您也可以走进博物馆去寻牛访牛,听更多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