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打造智慧戈壁农业—酒泉戈壁生态设施农业示范区参观小记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中欧体育 > 贴膜皮

科技赋能 打造智慧戈壁农业—酒泉戈壁生态设施农业示范区参观小记

2024-07-19 贴膜皮
详细介绍:

  10月28日清晨,秋阳明媚,祁连山上白雪皑皑。步入万亩中以(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内,一排排温室蔬菜大棚矗立田间、排列整齐,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

  刚刚参加完甘肃省戈壁生态设施农业发展学术论坛的全国知名农业专家教授们走进中以(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展开了观摩交流。专家教授现场把脉,建言献策;农技人员“取经”学习,交流借鉴。

  “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产业园最高的一个点,北侧区域是引进山东水发的一个农业项目,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500座,每座面积为800平方米,全部采用钢架结构……”当产业园办公室主任李静涛为参观人员一一介绍产业园分布情况时,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周长吉仔细查看温室保温帘电机的放置位置,建议将卷帘机放置到中间位置,从而避免温室“跑风漏气”。

  在一座种植西红柿的智能日光温室前,酒泉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国森为观摩人员介绍该温室的通风装置、墙体结构,以及把“一层覆膜”改为“二层覆膜”的理论转化为现实后明显的保温效果。

  走进温室,张国森带领大家一起参观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喻景权带队研发的“戈壁设施农业轻简自控无土栽培技术SAS”的投入应用情况。“原来的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用量为75立方/亩,水肥不可控。应用了‘轻简自控无土栽培技术SAS’后,基质用量为30立方/亩,水肥可控。”张国森介绍。

  “每天滴灌多少立方?是否按照每株精准滴灌?效率达到多少……”当听到酒泉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史建明介绍西红柿种植用到的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技术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邹志荣连连发问。在得知经过实践验证节水率达到30%后,邹志荣频频点头。为让滴灌感应器更为精准,邹志荣当即推荐他们合作研发的“棚掌柜”, 把时间和信息在手机上设定好之后,到时间了全部自动打开,一个棚仅需一两分钟就能搞定。

  走进肃州区四号村村民赵彦霞承包的种植黄瓜的智能温室大棚,一派生机盎然,绿色藤蔓下垂吊着一个个鲜嫩翠绿的黄瓜。当问及赵彦霞怎么做到一个人管3个棚,赵彦霞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浇水、施肥、打药,全凭经验和感觉,传统的大棚菜种植全靠人工,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忙得不可开交,不仅辛苦还挣不上几个钱。现在仅用一部手机,我就知道何时浇水、何时施肥,蔬菜种植管理更加方便。省心方便不说,经济收入也提高不少,3个黄瓜棚可采收3个月,能带来6万元的收入。智慧农业就是好!”

  “把这些先进技术好好学一学、借鉴借鉴,回去我们也试验推广出去。”武威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张国龙说。

  “20年来我一直在做一个梦——‘戈壁之梦’,让戈壁农业走出甘肃、走向全国。从1999年开始,我第一次从中国农科院淘到的第一桶金就是‘无土栽培技术’。从第一个配方做起,做了将近5年时间,从一座温室变成5000座温室。彼时,也引来一些争议与杂音,‘土地上都种不好,为何要引入到荒漠戈壁’。好在一众农业科研人员认准‘无土栽培技术’这一条路,以追求效益为主命题,持续攻克技术瓶颈,执着地走了下来。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戈壁农业大放光彩,成为了全国样板。”作为“荒漠变良田,戈壁变绿洲”的见证者、亲历者,张国森期待未来戈壁农业成为一朵更耀眼的“奇葩”。

  近年来,甘肃立足河西走廊资源优势,通过开发戈壁沙漠等未利用土地资源,向戈壁要耕地、向节约要水源、向科技要产量、向光热要品质,充分利用大田种植节约的水资源,建设现代高效戈壁设施农业,实现了“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目前已建成戈壁设施农业近36万亩。

·    网页首页    ·    关于我们   · ·    中欧体育   · ·    案例展示   · ·    新闻资讯   ·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