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主打“纯手工”的零食“蜡瓶糖”在互联网上火了。据卖家介绍,“蜡瓶糖”是指用食品级蜂蜡将麦芽糖浆、白砂糖、食用色素、食用香料等包裹在里面制作的一种糖,颜色鲜艳、造型多样。吃的方法类似口香糖,不能吞咽,但能反复咀嚼。从花钱的那群人看,以青少年居多,在不少短视频平台,出镜带货的也是青少年。
这已经不是“网红零食”第一次被曝出存在食品安全风险。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除了“蜡瓶糖”,在电子商务平台、短视频平台的网红零食中,很多都打出“纯手工”“零添加”等旗号,包括糖果、饼干、果干、泡菜等。宣传时,商家无不表示,因为“纯手工”“零添加”,所以美味又安全,很适合儿童和孕妇。这是真的吗?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注册营养师顾中一指出,相关这类的产品没有生产地址、生产许可证、生产日期,意味着可能来自没有监督抽查、没有产品质量标准,以及从业者既无健康证,也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小作坊。产品的原料采购渠道和质量、生产卫生条件、包装材料、运输条件都无法控制。这样的产品,打出“更安全、更放心”的旗号,消费者还能相信吗?
一方面,相关原料仅限页面和客服介绍,消费者无法求证。很多商家在介绍产品时,强调“下单后才制作”“没有一点添加剂”,有的还罗列出使用的原料。可对那些销售“三无”产品的商家来说,由于生产的全部过程缺乏监管,所以生产者是否使用了相关原料,有没用添加剂等,消费者无从得知。加上相关生产者的制作水平和生产环境参差不齐,所谓的“纯手工”“零添加”反而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另一方面,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拒绝食品添加剂也不理性。以防腐剂为例,最常见的有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它们都是国家标准明确规定能够正常的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对应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标准。根据标准添加,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相反,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生产者究竟是否使用了添加剂,以及使用了哪种添加剂,都有不确定性,反而更令人担忧。”
有的平台虽然提供查询服务,但查询入口很深,需要“点击商家头像—进入资质证照栏—按照页面提示完成验证”后,才显示商家证照。在此过程中,系统还经常报错。还有的平台压根就没有商家资质查询入口,“商家是谁”得靠消费者向商家咨询。而且,无论是平台公示的证照还是商家告知的证照,平台并不负责查验,均为商家自行告知。
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和法规,电子商务平台、直播间等网络第三方平台必须确保所售食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保障消费者权益;其中,网络食品安全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查处办法更是精确指出,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应当建立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审查登记、食品安全自查等制度,确保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履行食品安全义务,对网络食品安全信息的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