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8日,天朗气清,和风拂煦,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栏目组走进晋江五店市民间传统文化街区涴然别墅。楼主苏千墅老人携儿子苏亿禄,如约从香港来到儿时曾经度过一段美好时光的家园,抚今追昔,感奋不已,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穿越时光隧道,老人向儿子、也向电视观众,娓娓讲述自己的故乡记忆、乡土情怀,讲述蕴藏在“番仔楼”里贴心的乡愁故事。
苏千墅1945年8月出生于晋阳梅岭一个殷实的华侨世家。父亲苏孙江在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经营侨批信局,兼做进出口贸易。1953年母亲柯美英带他移居香港,几年后他返回家乡借读于晋江华侨中学。1959年返港入读福建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广大书院商学院,主修工商管理。大学毕业即投身商界,先到熟人的公司帮工,后到一家西服厂当会计。然而他不安分于打工,一直怀揣着创业梦,1970年加盟联发实业有限公司。他善于把握商机,随公司发展不断增资扩股,终于成为三大股东之一。
我国改革开放大门打开,香港作为祖国距离世界最近的地方捷足先登,通过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等,助推内地经济起飞。1992年视察南方,掀起改革开放新高潮,羽翼已丰的苏千墅信心倍增,大踏步挺进。1993年创办鸿福金号,发挥专业特长,闪转腾挪,在金融界打出一片天地。接着又抓住内地全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契机,组建亿盛集团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先后在漳州投资皇宫酒楼,在晋江投资马可波罗酒店,同时开办亿盛花园城有限公司,把中外合资兴业搞得风生水起、别有气象,成为实业界引人注目的“实力新咖”。
50岁,知天命之年。所谓知天命,就是认清了自己,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做符合自然和社会认知规律的事情。苏千墅站在人生重要的时间节点,心潮澎湃:历经20多年的商海闯荡,自己虽然不敢说是大富大贵,却也算得上事业有成。一路走来,蒙惠甚多,感恩之心,无时或释。身边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取之于社会,自当回馈于社会,父母亲早为自己树立了典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历史新纪元,国内人民欢欣鼓舞,也极大地激发了海外儿女,特别是华侨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向往新中国,回归新中国形成热潮。然而刚从战争废墟走来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教育资源匮乏,不少华侨子弟无学可上。其父苏孙江急国家之所急,牵头与热心的乡人在五店市创办“晋江县第七区私立青年补习学校”,这就是晋江华侨中学的前身。校舍先后依托关帝庙和蔡、庄两姓宗祠。1957年,其父为酬夙愿,倾其积蓄,修建以自己的别号命名的“涴然别墅”。刚刚竣工,学校正面临校舍拥挤、人满为患的燃眉之急,父母亲二话不说,毅然无偿让出,供学校教学之用。1975年捐赠10万元(港币)慰问教职工,1987年又捐资20多万元建华侨中学职工宿舍楼。每想起这些前尘往事,苏千墅都会感佩父母亲深明大义,为家族奠定饮水思源的光荣传统。
晋江华侨中学是苏千墅的母校,也是其父母倡办并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事业,在接受福建电视台专访时他说:“我深知父母创业的艰辛,他们即使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候,仍然筹备资金,捐资兴学,创办华侨中学,缓解家乡华侨子女就学的困难。父母爱国爱乡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我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母校和家乡的建设发展。”1996年,苏千墅出资200万元,兴建华侨中学孙江纪念馆,以此为标志,开始续写父子两代接力倾情教育的佳话。他一发而不可收,接连捐资设立苏柯美英奖教基金,兴建美英科学楼,装修3幢教学楼,改建运动场使之成为晋江第一个塑胶田径运动跑道运动场。4年间对学校捐款达700万元,大大改善、优化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晋江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对教育提出新需求,华侨中学分设职业中专,分流培养实用型人才。晋江市政府特批250亩土地,供建新校址。苏千墅闻讯喜出望外,多次回乡与市、校领导商议接洽,并到深圳发动校友捐款,征询他们对规划蓝图的意见。同时慨然捐出1000万元,新建美英教学楼、美英技能大厦,铺设柯美英大道,创设“苏梁卓文奖教奖学基金”。华侨中学是晋江重点初中校,华侨职业中专学校进入省级重点行列,如今两校你追我赶比翼齐飞。华侨职校校长陈惠群由衷赞叹:“没有苏千墅先生,就没有今天的晋江华侨职校!”
2001年中秋,泉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举全市之力、建泉州师院”座谈会,为专升本后的泉州师院新校区筹集建设资金。苏千墅一直认为,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动力源。他很赞赏泉州市领导对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视,虽然远在香港没能与会,但仍作出积极响应,第一个表态捐款288万元,建苏千墅教学楼。在他们一批人带动下,侨亲捐资形成井喷,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宿舍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等绝大多数建筑为侨亲冠名认捐。如今,走进泉州师院新校区就像走入“华侨建筑博物馆”。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办得好不好,重点是学生的质量。2008年,苏千墅再捐资100万元,在泉州师院设立“千墅奖学金”,每年资助奖励30名刻苦钻研、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多次从繁忙中抽出时间专程到学校颁发奖学金。在2018年的颁奖仪式上,听了校领导和获奖学生代表发言后,他饱含深情地说:“特别高兴看到千墅奖学金发挥了作用,非常愿意帮助品学兼优的学生。能为师院发展尽绵薄之力是我的荣幸。希望获奖学生发挥积极乐观精神,不怕困难,再接再厉,为全校学生树立榜样。”优良学风的形成,创新人才的成长,这是他最乐于看到的。
苏千墅慷慨解囊,兴学助教,对泉州师院的捐款共计500万元。二十多年来,他捐赠教育、体育、卫生、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合计近5000万元。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三级人民政府先后为苏千墅先生立碑褒奖。他连续10年担任省政协第九届委员和第十届常委。
华侨的二、三代,因为海外的生活环境,加上大多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因而对祖(籍)国的认同和情感不免有所淡薄。苏千墅看到了这一点,很重视对孩子们家国情怀的培养,有机会就带着他们回家乡认祖归宗。2008年在晋江市政府为他举行的授勋会上,他说:“今天我特意带了孩子一起回来看看,就是要让他们了解家乡,将家族的传统继续传承下去。”颇有影响的一次是2015年4月,他召集了分散海外的家族13名成员,最小的才6岁,参加“闽侨精英故乡行”活动。中国侨网以《旅港乡贤苏千墅“四世同堂”回故乡福建“寻根”》为题深入报道。行程中他们抽空参观晋江华侨职专、泉州师院校园,感受祖、父辈对家乡教育的不解情缘。苏千墅对记者说,此行目的是要让下一代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虽然身在外,犹心系故土,记住乡愁。
晋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集美有个陈嘉庚,晋江有个苏千墅。”老百姓之所以“不知天高地厚”,把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与苏千墅相提并论,是因为老百姓最讲实际,他们从内心直接感受和体会到苏千墅的好。改革开放使晋江从一个赤土埔上的“高产穷县”崛起为一座现代城市,创造出全国瞩目的“晋江经验”,其重点是晋江人整体素质的极大提升和创新活力的充分迸发。这其中教育的作用居功至伟。教育惠及千家万户,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苏千墅对教育的捐助,从幼儿园到大学(包括老年大学),从福建到广西,受惠者众矣,所以老百姓在心中为他竖起一座精神丰碑。2021年6月19日,苏千墅先生逝世于香港,追悼会在晋江华侨职校举行。许多群众和师生自发参加,大家都为晋江失去一位陈嘉庚式的人物而悲伤。晋江华侨职校2015届西藏班学生白玛说:“苏千墅老先生很亲切,看着他为西藏班学生颁发奖学金,真切感受到他对家乡、対学校的大爱。他一直鼓励我们西藏班学生把晋江当作自己的家。感谢苏老先生为我们营造了这么好的校园环境。今后不管在哪里、做什么,我都会深深怀念苏千墅先生,并带着他对我们的鼓励和祝福,好好学习,逐渐完备自己。”
“晋江经验”由海内外晋江人(包括新晋江人)共同创造,苏千墅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之一。“守正创新、拼搏奉献”是他的精神内核,也是晋江人的集体性格。如今在古色古香的五店市,中西合璧的涴然别墅是一个醒目的存在,它折射出“晋江经验”深邃悠远的历史渊源、丰赡厚实的精神内涵、广阔恒久的传播影响。了解苏千墅们的故事,加深了人们对“晋江经验”之发祥于晋江必然性的理解,也能激发赓续传承、弘扬发展的新动能。丰富发展“晋江经验”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向血荐轩辕的苏千墅们最好的致敬!
(作者系泉州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长,泉州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