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冀南皮影里的光阴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案例展示

文化中国行|冀南皮影里的光阴故事

2024-08-02 案例展示

  文戏时,幕上的影人动作娴雅,幕后的唱腔婉转悠扬,演绎出一场场扣人心弦的悲欢离合;到了武戏,只听得一阵喧嚣锣鼓齐鸣,台前是影人们枪来剑往、马上翻飞,台后则是执竿者们巧手调度、步履不停,好不热闹。

  仅凭一张白布、两根竹竿,便可让“一张牛皮演绎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冀南皮影戏。

  一支笔、几把刻刀、一张牛皮、几种颜料,就是冀南皮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修山的“法宝”。

  “会皮影戏的人多,但会自己制作皮影的老艺人却不多,许多人用的都是祖辈传下来的皮影。”7月27日,记者见到了正在工作台前专心致志制作皮影的李修山。今年已经77岁的他坦言,他想重新制作一套皮影的理由,是为了将这些珍贵的文化资产留给后人。

  “从牛皮选取到工具制作,从花纹雕刻到制作绘色,所有环节我们都要自己动手。可以说,在真正学会皮影制作之前,需要先成为一个成熟的木工和铁匠。”在交流中,李修山不断强调着传承的重要性。

  “以前,皮影戏幕后用的是油灯,油灯一闪一闪,皮影就像有了呼吸,跟活了一样。遗憾的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做那种能演皮影戏的油灯了。所以,我现在想多做些皮影,让皮影戏更好地延续下去。”李修山说。

  “冀南皮影戏造型古朴、雕绘结合,体现着我国皮影戏的早期风貌。”说起冀南皮影戏,李修山显得十分激动。

  “我爷爷就是皮影戏老艺人,从我记事起,爷爷就带着我到附近各个村落中表演。”李修山回忆,那时他对皮影戏还没什么深刻的了解,只觉得仅仅一张白布、几张皮影便能在方寸之间演绎大千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修山到了上学的年纪,但他并没放弃学习皮影,每天放学后便和村里的老艺人们在牛棚里学习皮影,回家后再向爷爷请教。

  由于天资聪慧,再加上刻苦好学,很快李修山就掌握了皮影戏表演的基本技巧。在17岁那年,他正式加入了肥乡东马寨村皮影戏剧团。

  “到剧团后,我是边学、边演,经常是白天练、晚上演。”回忆起当年演出时光,李修山坦言,那时演出就没有表演费,只管吃管住,“团里的艺人,都是真的热爱这门艺术的。”

  “肥乡皮影戏发展到今天可不容易。”提起肥乡皮影戏的兴衰与艰难,李修山感慨万千地说,冀南一带的皮影戏起源于北宋末年,清末民初由老艺人苏万通传到肥乡,后广泛流传到成安、磁县、临漳、永年等地,其后几经荣衰,几乎中断。

  1978年,东马寨村又兴起了一股新的皮影热潮,村大队特地买了两头牛,屠宰后卖掉牛肉,牛皮做成皮影。大家把锣鼓家什儿凑到一起,一个新的皮影艺术团产生了。李修山给皮影团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肥乡东马寨村复兴皮影团,寓意皮影戏迎来新生、走向复兴。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83年左右,电影、电视开始盛行,皮影戏再次遭受冲击。“皮影团能接到的演出慢慢的变少,从最初的几乎天天有演出,到后来的一个月几场,再到最后一年几场,艺人们迫于生计,纷纷离开皮影团。”

  “皮影戏几乎贯穿了我的一生,放不下,更不能放下。”1998 年,为维持生计,已经干过多种零活的李修山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唐山皮影戏的表演,将皮影戏团再次组建起来的想法浮上他的心头。

  “河北皮影戏有‘北有唐山,南有邯郸’的说法,唐山的皮影戏都能在电视上演出,可咱们邯郸却基本上没有什么皮影艺人表演了。”带着对皮影戏的执着,李修山联系韩克礼、韩庆和等几位老艺人,重新组织起皮影剧团。

  “重新组建皮影剧团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真难啊。”由于多年没有表演,演出器具散落各处,他们东寻西找、翻箱倒柜,也只找到了一些皮影,没找到乐器,大家连借带买才算凑齐了行当。当年10月19日,在李修山家,随着一声高亢的锣响,肥乡皮影铿锵的唱腔响彻天空。

  2006年,随国家对民间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力度慢慢的变大,皮影戏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一年,冀南皮影戏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李修山也成为冀南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申遗成功后的李修山越发忙碌了,他搜集整理出《殷红下山》《王莽篡朝》《哪吒闹海》《五鬼阵》等七八个演出剧目,形成近9万字的皮影戏剧脚本。

  2011年冬天,他还创建了冀南皮影传承基地,大张旗鼓地培养皮影戏剧表演新人,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光与影的世界,感受并传承中华优秀民间文化瑰宝。

  “皮影也得创新改革,要跟得上时代。”李修山说。有一次,他们在外地演出,当时定好演出时间是一个小时,但只演了20分钟就没人瞧了。回想起那次“惨痛”的经历,李修山至今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剧本老、唱词不新颖,年轻人不喜欢,再加上电视、电脑等现代科技的冲击和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挣钱,无人愿意学,皮影戏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困难。”正是有了那次不成功的演出,使李修山下定决心对皮影戏进行大胆创新改革。

  近几年,他把现代社会新风尚编成剧本,新编了《包公“巧断”税务案》《殡葬改革新风》等十余部快板戏,并引进了声、光、电等特效技术,增强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力,真正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青春活力。

  “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出自邯郸或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达1584条,几乎能编成半部成语词典了。”李修山介绍,下一步他计划创作更多与邯郸成语文化相关的快板戏,让更多人了解邯郸成语文化。

  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别的媒体与网站的图文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愿支付合理费用,并协调给予处理。如不同意本网站之转载,请及时告知我方撤除。

  出亮点 补短板 疏堵点——城市更新攻坚行动进行时|主城区多条主干道拓宽工程完工通车

  向“智造”迈进 向“高端”升级——石家庄市全力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高水平发展

·    网页首页    ·    关于我们   · ·    中欧体育   · ·    案例展示   · ·    新闻资讯   ·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