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驰骋亚运会举办城市之间的“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到“风光氢”协同呼应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再到“碳谷”纤维飞舞的新材料生产车间……近年来,新质生产力为吉林省高水平发展持续注入向“新”升级的动力,在装备、能源、材料等既有优势产业基础上提升含“新”量,推动老工业基地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装备工业是吉林经济的一张亮丽名片——翱翔太空的卫星、川流不息的汽车、驰骋天下的列车,都不难发现吉林“智造”的身影。
杭州亚运会期间,身披“虹韵紫”的“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列车飞驰在杭州与宁波、温州、金华、绍兴、湖州等协办城市之间。高效、快捷、稳定的“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列车,赢得来宾点赞。这组列车,就产自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为全世界制造轨道客车”的中车长客,始建于1954年,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中国地铁、动车组的摇篮,更是我国核心的轨道客车研发、制造、检修及出口基地。
向“新”发力升级,让中车长客的产品在海内外均赢得良好口碑。近年来,中车长客持续推动轨道交通产业的含“新”量,厚植轨道交通装备的技术储备。“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动车组、服务北京冬奥的智能动车组……一大批产品创新成果在中车长客问世。
巴西国际铁路装备展览会是南美地区最专业、顶级规模的轨道交通博览会,也是世界各国铁路厂商展示最新技术、了解南美地区市场需求的重要平台。今年,中车长客深度参与巴西国际铁路装备展览会,和行业对手同场竞技。
“我们在此次展会上发布了新一代无人驾驶地铁、100%低地板轻轨列车、全球首列氢动力市域动车组等前沿产品,并介绍了‘智慧列车’全寿命周期服务系统,展示了满足多种客户需求的先进技术和系统化解决方案。”中车长客总体设计师姜柏洋说。
俯瞰山川大地,“长春制造”轨道客车驰骋南北;仰望浩瀚星空,“吉林星云”卫星矩阵闪耀苍穹。
今年上半年,长光卫星发射的卫星数量已超越了去年全年发射总量。其中,不仅有吉林一号“一箭41星”,还包括对外承接制造的20余颗卫星,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亚米级遥感卫星网络。
吉林今年公布《吉林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力争用3年时间重点支持300个以上“智改数转”示范项目,建成1至2家灯塔工厂、100家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300个省级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推动有意愿的规上工业公司完成一轮“智改数转”……
统计显示,2023年上半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凭借智能、高端等特点,吉林制造正全面迈向新阶段,释放发展新动能。
7月21日拍摄的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外观。当日,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在位于吉林长春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下线。 记者马晓成摄
吉林西部地区是我国风光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依托自然禀赋,吉林打造“陆上风光三峡”,建设清洁能源全链条体系,同时进一步深挖优势布局氢能产业,为吉林发展提供绿色动力。
白色的风力发电机星罗棋布,蓝色的光伏发电板鳞次栉比,这已成为吉林西部的一道新风景。这里作为国家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的松辽清洁能源基地核心区域,正着力做好“绿电”文章。
11月13日,吉林油田昂格55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现场,第一批新能源规模外送工程首台风机成功吊装。该项目是中国石油在建单体规模最大集中风电项目,明年7月全部建成投运后,可实现年发“绿电”量16.3亿千瓦时。
“依托清洁能源,老油田在能源供给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吉林油田产出了我国第一桶‘零碳’原油。”吉林油田新能源事业部负责人贾雪峰说。
传统的原油开采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零碳原油”生产用能全部来自清洁能源,能轻松实现原油生产零碳排放。
新能源不仅给传统能源供给带来了新突破,更带动了一系列新产业落地吉林,百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发展,成功打造“绿电”产业链。
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现场常年保持着忙碌的生产节奏。中国中车将风电整机、电机、叶片、储能等四家子公司落户在该园区,“不出园区,就能组装出一部完整的风力发电整机”。
随着中国中车集团、三一集团、华能、大唐等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陆续进驻,风力发电主机、叶片、塔筒、机舱罩等实现本地化生产,吉林在建设能源基地的同时,构建全产业链一体化新能源产业的步伐也日益加快。
由于风光发电具有不可控和时变性,通过电解水制氢,拓展电能应用,是解决新能源储备与消纳的重要方法之一。吉林将绿氢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实施“氢动吉林”行动。
日前,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抢先布局氢能产业新赛道实施方案》和《抢先布局新型储能产业新赛道实施方案》,旨在抢占氢能产业新赛道,打造“中国北方氢谷”。
根据这一方案,到2025年,吉林氢能产业布局初步成型,产业链逐步完善,产业规模迅速增加,氢能产业产值达100亿元,带动新能源装机规模500万千瓦。到2030年,氢能产业产值将达300亿元。
在吉林化纤集团的生产线上,一缕缕雪白的原丝,缠绕在滚筒型装置上“翩翩起舞”,通过收丝机卷绕成筒。全过程连续走丝,精准控制,再经过数小时、历经300多米生产线的“奇妙旅程”,变身为黑色的碳纤维。
“今年1至10月份,企业所生产的碳纤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特别是大丝束替代进口效果明显。”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宋德武说。
新材料是吉林近年来着力打造的优势产业之一。2023年,吉林出台的《关于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高水平发展若干举措(2.0版)》,同时组建吉林省碳纤维产业联盟、开展碳纤维产业高水平发展创新合作交流会,为碳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汇聚信心。
4月10日,吉林碳谷高性能碳纤维原丝、国兴复材碳纤维助剂、汽车轻量化复材及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4个吉林化纤集团系列碳纤维项目集中开工。
近年来,吉林化纤集团公司发展迅速,碳纤维产能规模慢慢的变成了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预计到2025年底,吉林碳纤维全产业链产值将实现突破300亿元目标。
据宋德武介绍,企业从始至终坚持大小丝束同步研发提升,纤维、复材产业链一体化创新发展,T800级以上工程化项目正在快速建设。
以吉林化纤为龙头的吉林省碳纤维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
“经开区碳纤维产业布局集中,今年以来推进产业强链补链、集聚扩增和质效提升,积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跟踪汽车碳纤维轻量化部件、碳/碳复合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吉林省吉林市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董海峡说。
“吉林立足碳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全力支持相关企业在碳纤维关键技术上不停地改进革新突破,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将推动吉林迎来碳纤维产业生产规模、效益和产能的‘丰收期’。”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新宇说。
经过四年多的时间,我国二手车出口行业正逐步走向规模化,并呈现出口车型逐渐稳定、目标市场逐步扩大、销售理念持续优化三方面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