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6月7日电(记者 赖少芬)“南海Ⅰ号”打捞现场又有新的文物发现,考古人员在整理凝聚物时找到了一小片宋代的竹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7日在阳江到会第四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技能人员培训班开班典礼时,向外界初次披露了这一音讯。
童明康说,这片竹席非常宝贵,可谓“走出前史书的鲜活证据”,可为咱们不难发现南宋时代布衣日子供给更多的协助。一向参加“南海Ⅰ号”现场打捞作业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讨所水下考古研讨中心副主任魏峻介绍说,这小片竹席是在整理凝聚物的过程中发现的,保存得不是很完好。竹席大约有成人的巴掌巨细,色彩偏黄,看起来跟咱们现在的竹席差不多。魏峻说,这种色彩应该便是竹席本来的色彩,织造竹席并不是很深邃的技能,其时宋代的手艺技能跟现在比较不会差许多。至于竹席本来的巨细、在船上所放的方位以及其用处,还有待专家的进一步研讨。
童明康说,历代正史多是记载帝王将相的故事,反映布衣日子的内容很少。“南海Ⅰ号”前期打捞中出水了许多船上人员的日子用品,这对咱们不难发现其时经济发展与社会日子方面的状况有很大协助。这片宋代竹席,以及沉船上出水瓷器的包裹、捆扎办法,包含着许多史书上没有的文物信息,研讨价值极高。
这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制作工地(5月30日摄)。“南海Ⅰ号”出水后的“新家”“水晶宫”将于6月20日左右封顶。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地处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博物馆由5个互为相关的椭圆形“舱体”组成,其间最大的“舱体”便是专门保存“南海Ⅰ号”的“水晶宫”。 “南海Ⅰ号”沉船为南宋时期商船,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时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远洋交易商船,估计将于2007年7月左右被打捞出水。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南海Ⅰ号”估计将于7月初出水,它的新家“水晶宫”是否做好了迎候古沉船的预备?记者31日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施工现场看到,现在“水晶宫”正在进行拱顶施工,现场施行工程人员表明,“水晶宫”将于6月20日左右封顶,可以保证“南海Ⅰ号”出水后顺畅进宫。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地处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总体布局是背山面海。博物馆由五个互为相关的椭圆形“舱体”组成,其间最大的“舱体”便是专门保存“南海Ⅰ号”的“水晶宫”,处于整个博物馆的中心方位。
为迎候“南海Ⅰ号”泊岸,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将在阳江十里银滩制作一个暂时码头。29日,在坐落广州南洲路的交通部广州打捞局修建工程处施工现场,用于建立暂时码头的11个沉箱现已制作结束,“南海Ⅰ号”出水后将在暂时码头泊岸。
因为气候原因此暂停的“南海Ⅰ号”打捞作业24日从头“开工”。记者从“南海Ⅰ号”打捞现场得悉,24日下午,作业人员开端对沉井进行静压,一块重500吨的水泥块将沉井压到了淤泥下六米多。
据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担任“南海Ⅰ号”全体打捞的副总指挥王善良介绍,沉井22日现已被压到淤泥下5米,抵达预订的深度,但因为气候影响,打捞作业暂停。24日上午,海上气候开端好转,作业人员尝试着进行一些静压的预备作业,下午,起重船“南天龙”号成功将一块重500吨的水泥块吊放到沉井上,把沉井压到淤泥下六米多。
17日正午,打捞“南海Ⅰ号”的巨型沉井被放入水中,“南海Ⅰ号”全体打捞正式拉开序幕。
17日上午10时左右,巨大的橙色沉井被拖到900吨的起重船“南天龙”号船尾,正好坐落“南海Ⅰ号”的正上方。通过一个半小时的调整、挂钩后,11时45分,水下检测定位作业安排妥当,沉井被“南天龙”号慢慢吊起沉入水底,二十多名潜水员顺次潜入水中。
据现场作业人员介绍,本来计划打下12根定位桩后再下沉井,但最近几天海上风波很大,只能暂时改动计划,直接放下沉井。因为在水下作业光线相对漆黑,他们安装了水下定位体系,保证沉井准确套在“南海Ⅰ号”上面。沉井完结水下调试后,作业人员将在水下进行穿底梁作业,整个作业将继续40多天。
5月5日,广州打捞局用浮吊将沉井吊放到拖船上。当日,“南海Ⅰ号”考古打捞钢沉井在广州打捞局沉管预制码头装船启运,并将于5月8日运抵广东阳江海域“南海Ⅰ号”考古打捞现场。该沉井呈长方体,长35.7米,宽14.4米,高12米,重530吨,是广州打捞局历时一个多月规划制作的。据介绍,“南海Ⅰ号”采纳“全体打捞”的计划,即选用一个巨大的钢制沉井,将埋藏于海底淤泥之下的古沉船及周身淤泥全体打捞上来。跟着沉井运抵考古打捞现场,“南海Ⅰ号”考古打捞作业将全面打开。 新华社记者 陈学思 摄
备受中外考古界重视的“南海Ⅰ号”沉船全体打捞项目,已于4月8日真实开端发动,这艘奥秘的古沉船有望在本年7月浮出水面。从1987年“南海Ⅰ号”被发现至今,人们现已为这个水下考古奇观预备了20年。这艘古沉船是怎样发现的?载有多少文物?从何地起航又驶向何方?为何淹没?它的发现有何价值和含义?能否解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之谜?人们火急想解开这一系列疑团。为此,记者独家采访了参加此项考古项目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讨所水下考古研讨中心副主任魏峻博士,请他细说“南海Ⅰ号”考古开掘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南海Ⅰ号”沉船的发现,纯属意外。但前史往往在意外中改动了。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勘探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寻觅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以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国际注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Ⅰ号”。
●2001年4月,中国前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讨中 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讨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索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发掘,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举行《“南海Ⅰ号”全体打捞及维护计划》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掌管举行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制作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赞同筹集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制作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6年6月17日,国家文物局准则通过了《“南海Ⅰ号”全体打捞及维护计划》,该计划由广东省文化厅担任安排施行。
●2007年1月,广东省专门成立了“南海Ⅰ号”全体打捞指挥部,由副省长雷于蓝任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