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河区这些“特产” 内含万般“名堂”!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资讯

金口河区这些“特产” 内含万般“名堂”!

2024-06-25 技术资讯

  金口河区位处横断山脉小凉山腹地,境内有雄壮的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和巍峨的桌状大瓦山,峰峦叠嶂,千流万瀑,成昆铁路随大渡河穿境而过,三线建设记忆街区与铁道兵博物馆红色映现。在5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彝、苗、藏等民族5万余人。有人类生活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境内先后出土春秋战国及秦汉文物数种,大渡河在历史上曾多次为分界线或驻军置点。又因与四市州交界,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和多民族交融的民俗。1978年,金口河因厂建区,便有了以三线为主的厂地文化、民族文化和山区文化的交融。目前,金口河区拥有省级非遗项目1个,市级非遗项目5个,区级非遗项目7个。

  同时,金口河还着力打造了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金口金品”,金口河乌天麻更是获得了药食两用生产许可证,在全区上下一起努力下,金口河这片土地拥有了独特的文化魅力,令人心驰神往。

  近年来,金口河区按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优生态链的总体思路,在产业层次提升、精准扶贫、农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发力,金口河区域公共品牌“金口金品”孕育而生,由于海拔、地形、地貌的原因,造就了金口河乌天麻、大瓦山茶叶、大瓦山食用菌、金口河老鹰茶、金口河花椒、永胜腊肉等天然原生态特色农产品,这些农产品都是“金口金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口金品”的打造,金口河区本土产业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农业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同时“金口金品”也成了提升金口河区形象的一张“金名片”。

  日前,金口河乌天麻获得“药食两用”试点生产许可。乐山市金口河区森宝野生植物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成为全省首家获批以天麻作为原料,开展“食药同源”试点生产普通食品的食品生产企业。

  根据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天麻、铁皮石斛、灵芝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方案〉的通知》(川卫函〔2021〕363号)和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使用天麻作为普通食品原料可以试点生产食品安全风险程度较低、有传统食用习惯、生产的基本工艺相对简单的酒类,森宝公司取得生产许可的食品种类即为酒类中的配制酒(天麻酒)。

  “三雄夺魁”起源于明末清初,主要流行于小凉山彝族聚居区,突出“力”与“技”的结合。最初在军士和部落竞赛,后逐渐演化到各种庆典的竞技和表演,形成竞技与娱乐皆用的项目。

  “三雄夺魁”用具主要以麻绳、牛皮筋一端将三根绳打结在一起,另一端系成能套入肩膀的套,在适当的位置系上标志。竞赛是以三名年轻力壮的青年男子在直径2米大的圆内接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套上三根打结于圆心的绳子,分别向不同的三个方向用力拉,以最先将标表胜利的标志拉出圆外为胜。规则基本上无犯规、违例之规定,就是在裁判鸣哨开始后,以将标志物拉出圆外为胜。胜利者将赢得阿咪子送上的祝酒歌、泡水酒,还可以将心仪的姑娘背回家,也就是“背新娘”。

  “三雄夺魁”项目是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表现力与技的结合,力就是要有能够拉动二人以120分开后的合力。技就是要在拉的同时,使被拉二人晃动起来,形成有效的合力。它主要是反映古代彝族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对研究古代民族文化具备极其重大的参考价值。项目历史悠远长久,结表演性与观赏性相结合,是彝族传统、喜爱的项目,具有彝族文化、体育的代表性。“三雄夺魁”项目的传承保护,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展示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有利于民族间增进了解,加强团结,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2008年三雄夺魁被纳入金口河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纳入乐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7月被纳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口河老鹰茶制作技艺

  几百年前,前辈们看到老鹰飞到一种樟科大树上啄食这种嫩树叶,他们效仿取食之,故而得名。老鹰茶是金口河农村一种传统饮品,千百年来深受消费者喜爱和欢迎,当时此茶原料丰富,加工不难,便于保管,用量少,出汁多,饮用方便且无兴奋作用,不影响睡眠,饮用时清香回甜。老鹰茶是樟科的木本植物,属常绿乔木,叶互生,叶质厚,泽深绿,遍及山区,采其嫩枝嫩叶晒干后,可当茶泡饮,当地称它为老鹰茶,也作老茶。老鹰茶的叶片呈椭圆形,面绿背白,故又称白茶。尤其传统古法加工的茶叶感观好、出汁多、回味甘甜,内含多种有益矿物质元素、黄酮类和氨基酸均得到最好保存。长时间喝及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及“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表明:老鹰茶含多种有益矿物质元素,黄酮类和氨基酸等物质,不仅能消渴去暑、消食健胃且具有抗氧化、保肝、降糖、降脂及抗炎等功效,长时间喝,有益健康,延年益寿。

  金口河老鹰茶是白老鹰茶,是老鹰茶系列品种中最好的一种,古法加工的茶叶感观好,出汁多,回味甘甜,深受市场青睐,栽种主要分布于永和镇胜利村,金河镇金星村、大杠村,永胜乡花茨村、和平村、顺河村。老鹰茶制作技艺作为一项传统制作技术,流程复杂,对采摘、温度、杀青、发酵要求比较高,制作技艺世代相传。2020年7月,金口河老鹰茶制作技艺被纳入金口河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3月被列为乐山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金口河地处小凉山腹地,是乐山、雅安、大凉山、三地州接壤之地,地理位置特殊。唐代,茶作为药用开始逐渐走入民间,到宋代进入普通百姓生活中,在那个仅靠骡马和脚力的时代,如何把茶叶和药材运送出去,把盐拉回来,在漫长的行商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南方茶马古道。其中,金口河永胜乡和汉源县接壤的蓑衣领就是当年的茶马古道分道必经路口之一,主要负责峨眉、乐山、甘洛、汉源四地的商贸往来。

  为传送茶叶和药材的背夫如何在这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把货物运送到站,食品是其中最重要的资源。玉米、红薯、土豆作为小凉山境内彝汉群众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仅能果腹,无法抵御阴湿的寒冷。糖,作为生存的必备物质,能在阴寒的条件下提供必需的能量补充,而在小凉山阴冷的寒湿环境下,无法种植甘蔗和甜菜。勤劳的先民们在煮食红薯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糖分,如何将这些黏稠易融化的红薯糖储存起来,为辛苦的背夫们提供必需的能量,先民们多次试验,终于发现麦芽经过培植以后和红薯同煮过滤熬制的办法,并撒入炒熟的玉米面粉确保在短暂的携带过程中不粘连变质。这种糖因颜色和粗麻布相似,大家也就叫它们为麻糖。

  红苕麻糖制作技艺是金口河区一项传统的民间制作技术。制作以红苕、麦芽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并以芝麻、花生、玉米面等成分制作而成,无任何化学污染,无任何添加剂,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具有香、甜、脆的独特风味,香而不艳,甜而不腻,回味无穷。红苕麻糖的制作与销售,对于山上的人们来说也是增收的一种渠道,能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红苕麻糖的制作分布在金口河区大小村落,以和平彝族乡解放村袁功成家最为突出,他们家从事麻糖制作的时间长、口感好,每年春节前后都会有许多人慕名而来采购他家的麻糖,已成为金口河区的一种特色小吃。2017年3月,红苕麻糖制作技艺被纳入乐山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国时期彝族始居高山,高山主产粮食荞子,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们喜对歌娱乐,部落头人为鼓励干劲,编出了《各左且》(荞子舞),后在荞子收割的祭奠仪式上祷唱,并配上动作,逐渐形成固定格式,到三国后期形成完整的《荞子舞》(各左且)。1512年随移民入川进入金口河。在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及和平彝族乡有少量的70岁以上的老人知晓,能唱,但也无法表演。

  《荞子舞》是彝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是有较强的朴实性。曲调来源于原始的彝族山歌,有较强的彝族特色。它表现的生产劳动过程,表现的是彝族人民不畏艰苦、不怕困难、战胜自然的勇敢精神。它是彝族重要的代表舞,其音乐旋律、舞蹈动作均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是彝族历史背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观赏性,艺术性、娱乐性。2008年,《荞子舞》被纳入金口河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纳入乐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胜腊肉是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永胜乡的特产。它的特点体现在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回口鲜香、滋养脾胃。永胜腊肉好吃,和三个原因分不开:优渥的自然环境,原生态野菜加粮食的饲养方式,传统制作技艺。几百年前,每逢隆冬腊月,永胜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了过年用的鲜肉外,还剩余很多,为方便贮存,经过不断地探索,采用了抹盐再用柴火熏干保存的方法,经过这样处理的猪肉能够保存一年之久。

  永胜腊肉主要是采用高海拔的永胜乡农户用玉米、红薯、土豆及蔬菜加粮食喂养一年之久的粮食猪为原材料,经过宰杀分割,用柏香枝等木材熏制三十天左右才下炕,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全手工制作,腊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绿色、环保、无添加剂。

  目前,金口河区依托永胜腊肉带动千人参与养殖销售,并进入餐饮休闲行业。2021年12月,永胜腊肉制作技艺被纳入金口河区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6月被纳入乐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北朝时,西魏大统四年(538年),河东行台王思政上表始建玉璧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玉璧城曾发生过两次大战。东魏的高欢政权于公元542年和546年,两次攻打西魏的于文泰政权,都以高欢失败而告终。明代御史宋仪望曾写诗云:轺车转入稷山城,城畔犹传玉璧营;战骨只留荒冢土,萧萧落水尽悲声。此地汾河南玉璧城周围为战地实营,因战乱灾荒,在这里生息的民众,虽草木茂盛,但野兽出没,毒蝎横行,凡中毒者,十有半亡。人们为诅咒蝎毒,在每年的阴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作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人们为诅咒毒蝎而做麻花吃掉(称之为“咬蝎尾”)的习俗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地流传下来,麻花也渐渐成为人类喜爱的一种小吃。麻花制作技艺在金口河区各个乡(镇)大部分村落都有分布,尤以永胜乡民主村为代表。金口河麻花手工制作技艺以永胜乡民主村为代表的第一代手艺人因心灵手巧,拥有常人所不具备的制作流程与工艺与独特的制作配方,制作的麻花口感独特,逐渐为金口河人们所喜爱,手工麻花的声誉也随之传播开来。

  麻花制作以优质面粉、植物油等原材料,经过发酵、熬糖、配料、炸制等工序精制而成,其酥脆香甜、久放不绵的特色,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风味老字号面点饮食小吃。

  麻花手工制作流程复杂,工序多,技术难度高,对配料的要求高,和面、和馅及炸制的手法与控制度要求较高。

  麻花的营养成分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属油脂类、高热量食品,麻花具有补充能量的作用。麻花手工制作是金口河老字号面点师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一个好项目。打造地区特色面点小吃,有利于促进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2021年12月,麻花手工制作技艺被纳入金口河区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金口河地处小凉山腹地,是乐山、雅安、大凉山,三地州接壤之地。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物资匮乏,生活在高山上的彝族和汉族人民就地取材,用竹子编织一些日常的生产生活工具,如背箩、簸箕、筛子、篮子、筲箕等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所用工具。彝家男子大多是篾编能手,他们利用生产劳作间隙,顺便从山里砍回滑竹,利用农闲时间编织各类篾制产品,竹编行业历史上以作坊形式,多以世代相传或以作坊依托的师徒关系,学徒学成后,自立门户,再招徒弟,口传身教。

  在农村,竹编背箩作为一种生活用具,大范围的应用在高山家庭里。上街时,人们用背箩装物品到集市上交易,干活时,人们用背箩背生产工具,盖房子时,人们用背箩背沙石材料,置放家中,背箩成为临时的收纳箱,小类物件可以放在里面。篾桌不仅是餐桌,还可以当作笼子使用,饭后,篾桌脚围成的笼子可以围住鸡、鸭。筛子除了筛糠筛米,还可以盛物品。

  如今,随着党的富民惠民政策慢慢的变多,金口河地区广大群众的居住条件、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延续了几千年的竹篱笆房已消逝。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从事竹编手工业的从业者慢慢的变少。低山河坝一带,竹制用具越来越少见,已几近消失。竹编技艺分布于和平彝族乡和共安彝族乡,以共安彝族乡象鼻村为代表。竹编技艺是金口河区一项传统的民间制作技术,选用生长了1年以上的茨竹为原料制作而成。将竹子分别划成半指片、一指片、方条等形状,根据编制的器具将不同宽度的竹片分别放置固定,完成起底,再利用经纬编织法的基础上,插入篾片,最后完成收口。通过划篾、起底、编织、收口四道工序制作成背箩、簸箕、筛子、篮子、筲箕等器具。由于竹编制作的日常用具结实、美观、耐用、环保,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2021年12月,山地竹编技艺被纳入金口河区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熊秋敏)

  对话农博④以色列:相信以色列和四川、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中国在农业领域有非常大的合作潜力

  共建中国式现代化新金牛 “大道金牛·逐梦同行”金牛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举行

·    网页首页    ·    关于我们   · ·    中欧体育   · ·    案例展示   · ·    新闻资讯   ·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