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1930年10月生,山西應縣人。1954年參加作业,1960年参加中國共產黨。退休前曾任山西應縣農工部長、共青團山西省委青農部長、山西省雁北地區平魯縣長、山西省雁北地區林業局局長。1993年獲得全國綠化獎章,1994年獲得山西省“林業功臣”稱號,2009年被評為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個人。現任應縣公民政府林業顧問。
又是一年披綠時,晉北大地的陣風裡帶來了一絲暖意。李凡穿著一雙球鞋,和家人站在龍首山上遠眺:5萬畝綠盡收眼底,李凡像看孩子般疼愛地看著眼前的全部。雨后春笋的蒼鬆像在招手暗示,向這位老者问候。
李凡92歲了。他說:“植綠這件事,精干多久干多久!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全國綠化獎章、山西省“林業功臣”、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個人……他的终身,與植綠結下不解之緣。
初見李凡,頗感驚奇:白叟家精力矍鑠,走路不拄拐,更不需求家人攙。年逾九旬,李凡依舊舍不得歇息。3月初,他剛和山西省應縣園林局作业人員驅車到河北定州、安平兩市縣,调查、預訂了100余萬株白皮鬆、紫葉李、金葉榆等喬灌木。
“縣裡的綠化计划,我一直在參與,不能半途而廢,”李凡說話精氣神很足,并且對新知識掌握得特別快,“晉北地區風沙大、氣候干,對喬灌木種苗的要求高,質量馬虎不得,我自己去看了才干定心。”
3天時間在外,不怕舟車勞頓嗎?李凡笑著擺擺手:“十幾年前、30年前,條件比現在艱苦多了,但想到能讓沙地變綠林,支付再多也值得。現在條件好多了,轎車開得快,路直接通到林圃門口。”
李凡年輕時常下鄉,皮膚晒得很黑。1975年,一位友人來到當時李凡下鄉的應縣東輝耀村,問乡民們去哪能找到他。乡民指著遠處:“你自己過去看,領頭的那個背上黑溜溜的便是他。”原來,李凡從小習慣“赤腳板走路”,夏天總是不穿鞋、光著肩膀,腳磨得棘籬都扎不進去,脊背、臂膀每年都要脫好幾層皮。
喫苦、要強,是李凡的底色。從1968年開始,李凡就在東輝耀村下鄉,面對這個“夏天水汪汪,冬季白茫茫”的濕鹽鹼灘,李凡和隊員們確定了“改土、治水、植樹”的改进计划。改土需求推土墊地,時任村支書的袁世祥回憶道:“有一天,天上星星還亮著,我推起小車出了門,以為自己是最早的。誰知道到了積肥堆一看,李凡已經推了兩車了。”
整整3個春秋,李凡和乡民們硬是在這鹽鹼地上填出500畝良田。春天的時候,李凡又帶著乡民們栽樹,“挖坑、放苗、回填、踩實,重復了不知道多少遍。”有一次在地裡勞作時,李凡沒穿鞋的腳受了傷。但李凡找村裡的“赤腳醫生”簡單包扎了一下,就很快又回到工地……
上世紀80时代后期,李凡擔任雁北地區林業局局長,更是天天和林木打交道。“用現在的話說,叫‘專業對口’”,李凡端起磨得掉漆的大茶缸子喝了一口,接著說,“到了林業局,關注的便是區域性的綠化問題,得用系統化、全局性的思維做好綠化,不能眼睛隻盯著一個当地看。”
一開始,林業局的人們都很古怪:“新局長來了就露了一面,之后一個月都見不到人了。他去哪兒了?”他們不知道的是,李凡當時已經坐著那輛破舊的吉普車,來來驅車上萬公裡,把當時雁北地區的10多個縣都跑遍了。“晉北自古風沙大,當時许多当地满是土路,車在前面走,后边彌漫著黃沙。”
龍首山上,桑干兩岸,西口古道,都留下了李凡奔波的身影。跑完一圈,當時落后的綠化基礎讓李凡憂心。“空有400萬畝宜林地,擋不住這漫天的黃沙!”在哪種、怎麼種、種什麼,在那個全國綠化事業没有老练的时代,李凡需求從每一個細節開始。
擅布局、講實效,李凡心中繪好了綠化藍圖。李凡帶著大伙推广工程造林的思路,提出種植油鬆、樟子鬆、仁用杏,打造3個“百萬畝基地”。“油鬆、樟子鬆,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是最適合當地干旱風沙氣候、成活率最高的植物。”李凡說,“那個時候,工程造林剛開始推廣,綠化資金需求一點點‘攢’。”為了提前實現“百萬畝”目標,李凡四處奔波,“要下一點錢,趕緊投到買苗木裡去。”
7年時間裡,李凡經常吃住在綠化工地上。1989年春,李凡到左雲縣東梁萬畝油鬆基地,與大伙一塊植樹。摸黑起床干活時,不小心摔到溝裡,整整昏迷了半個小時﹔他被抬到醫院一檢查,全身腫黑20多處,但隻歇息了十來天,他拄著根木棍就又出現在造林工地上。
夢想一點點照進現實。李凡擔任雁北地區林業局局長7年的時間裡,僅萬畝以上成片林就建成28個。全國林業現場會、“三北”林業現場會、山西省林業現場會當時相繼在雁北地區召開,當地遭到了赞誉。
3月的天氣,温暖異常。李凡頂著正午的太陽,從龍首山下來,擦了擦額頭的汗。李凡仍是那個李凡,即使已然92歲高齡。
1993年,退休后的李凡回到應縣,成了當地的林業顧問。在這個“崗位”上,李凡干得比曾经更認真:他編制了應縣林業建設規劃,提出了直到現在仍在堅持的大路綠化思路﹔提出的“集體栽植、林權到戶”变革办法,使應縣山區9萬多畝林木的管護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他用腳步测量出應縣的土壤氣候特點,探究總結出“旱地栽植沙柳採取挖坑扎孔栽苗”的經驗,在全朔州市得到推廣。
龍首山的變遷,飽含著李凡的汗水和汗水。“幾十年前,這裡便是一堆土石山。當初在龍首山試驗過小老楊改造、荒山造林工程,作用不抱负。”經驗豐富的李凡想了個辦法:給鬆苗“穿衣”“帶帽”。“這邊風沙大,前一天種下的苗,第二天就被厚厚的土蓋住。我們試驗種進去之后,再在鬆苗上面和周邊蓋上雜草,再用土壓住,過段時間鬆苗成活了,再把土和雜草挪開。”這個辦法,中心在於保証鬆苗不直接遭到風沙损害,從而提高了成活率,得到當時有關部門的必定。
現在的龍首山,栽植著樟子鬆、油鬆等林木5萬畝,成為生態旅行景區,是當地群眾休閑休假的好去處。由於超卓的綠化成績,應縣相繼獲得“全國綠化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綠色名縣”等榮譽稱號。
守初心、不松懈,李凡把终身奉獻給了晉北的綠。退休后的30多年裡,他又用腳步测量著應縣的溝田垴梁,球鞋磨壞了30多雙。應縣林業局黨委書記趙志國記得:2011年秋季縣城四環路綠化,共移栽株高6米的樟子鬆5000株,年過八旬的李凡每天早出晚歸,10多個小時堅守在工地,雙腿腫得抬不起來了……當時好多人勸他:“您回去歇息吧,我們保証干好!”李凡不服氣:“有樹為伴,我很美好!我在這守著,心裡才安心!”
青山為伴,此生無憾。李凡邁著矯健的脚步一路從山上與記者同行而下,陽光洒在他的銀發上,鬆濤聲陣陣中听……他說:“一輩子干一件事,值了。”
青山會說話。龍首山微風襲來,似乎是在向李凡致意。在綠化的一線堅守,他和樹、和綠都結下了深深的緣分。走在山路上,李凡像是不斷地和舊友打著招待,不時拍拍樹干,連折落的枝杈都要撿起來放在樹根旁……
這裡留存著他年輕時的影子。早年作业時,龍首山便是他常來的当地。他的终身,全身心投入到綠化事業中,將綠意播撒遍晉北大地。
晉北自古苦寒風沙大,植綠非常不易。生長於這裡的李凡,想讓子孙嘗到生態提高帶來的“甜”。近年來,在無數個“李凡”的静静支付下,同朔之地顏色越來越豐富。在生態扶貧、生態產業的反哺下,越來越多的人享遭到了綠色的紅利。
李但凡一個普通的人,卻又終其终身做著一件不普通的事。採訪中,白叟的心思尚有未了,牽挂著應縣綠色規劃的落地實施。他說要站好最终一班崗,“有多大的本事、就干多大的事。”不论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心中的那片綠……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