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大学现象也是一种“病”,有病就得治。在现阶段,彻底治愈第一步是要主管部门的注重,有注重才可能有宣扬、监管和查漏补缺的机制,以及对相关法规的反思和完善。
高考在即,民间组织“上大学网”最新发布了73所虚伪大学。2013年以来,该组织已累计发布5批共400所虚伪大学。曝光让欺诈者无所遁形,当然是功德,但欣喜之余,“终究意难平”:为什么这些骗子校园,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先得认清,虚伪大学不同于野鸡大学,它一般没有固定场所和组织,也罕见师资或教育,主要是“办假文凭”的垂钓网站,是网络欺诈的一种。因为违法成本低——听说经过代码复制,几分钟就能建成一个网站;加上服务器往往在境外,这种游击战术客观上增加了有关部门监管和冲击的难度。这和屡禁不止的宾馆招嫖小卡片、牛皮癣广告颇有相似之处。
已然相似,经验教训便皆可移植。抵挡游击战术的最好方法,便是修养民众的在场监督认识。假如民众都有满足的法治认识和责任感,只需看到身边有招嫖卡片、牛皮癣小广告或虚伪大学网站,就活跃告发,管理就不会太难:虚伪大学要哄人,总得留下联系方法,只需顺藤摸瓜,总能捉住不法分子。这儿的主体问题,一是清晰以公安为主体的管理形式,假如教育与公安部门互相推诿,就会给不法分子留下“法外之地”;二是赏罚的力度要大,假如轻拿轻放,东山再起天然不可避免。假如能严查辅以重罚,相似不法行为,八成也就无立锥之地了。
当然,虚伪大学欺诈,究竟是打着“大学”的旗帜进行的,因而不能全由公安部门来管。为什么曝光虚伪大学的每次都是民间组织,而罕见教育主管部门的自动作为?教育部门理应有一个动态监督机制,及时发布威望信息;假如人手不行,也能够引进相似“上大学网”这样的第三方组织,并与公安部门通力合作。
从另一个视点讲,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虚伪大学的一个共性是,往往先假造一个煞有介事的大学称号。这些年来,大学的频频兼并、更名,确实造成了大校园名的紊乱。不用说一般民众,即便是高校中人,也有目不暇接之感,这客观上给不法分子供给了待机而动。一起,行骗还需要受众的“合作”。当文凭学历成为敲门砖或通行证,就简单诱发部分人走“捷径”的幸运,甚或一差二错的小聪明。
由此,网上虚伪大学现象并不特别,也是根据国情的一种“病”。但无论如何,有病就得治。在现阶段,彻底治愈第一步是要主管部门的注重,有注重才有决计,才可能有宣扬、监管和查漏补缺的机制,以及对相关法规的反思和完善。究竟,一般的欺诈,受害者遭受的或许只要经济损失;而虚伪大学的欺诈,可能会影响许多家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