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提到亚文化,比如汉服亚文化、二次元亚文化,但亚文化究竟是什么意思?
亚文化,是指一种局部的、非主流的文化,具有多元的特点。有些亚文化成员所形成的共同体,在某些方面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他们甚至会主动追求一种边缘性地位。
球鞋文化研究者有一个共识:球鞋亚文化明确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纽约,并且诞生在非裔美国人社区的音乐场景之中。球鞋亚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平民阶层现象。
那个时候黑人聚居的纽约布朗克斯区(The Bronx)南部是贫民窟,那里的黑人生活水平严重恶化。艰辛的生活压迫着他们。流浪汉慢慢的变多,他们在废弃的墙壁上画下记号,宣称是自己的领地,并在一切公共设施上喷涂自己的符号。抢劫、杀人等犯罪事件也层出不穷。
在这样一个社会、政治、经济进入螺旋下行状态的时候,处于无望甚至奋斗也无结果的环境下,依然想要上进的人,该怎样救赎自己?
它给了非裔美国人社区一种另类但令人兴奋的生活方式,它与主流白人文化,也就是精英文化及其延伸出来的大众文化截然不同。
嘻哈文化有四大元素,分别是:涂鸦、街舞、DJ和说唱。每一种都是可以无限精进的技艺,也是强烈的自我表达方式。
很明显,非裔美国青少年通过嘻哈文化表达了自身对美国政府和一切社会建制的沮丧、愤怒和幻灭感。这是一种重要的情绪出口。
不过,人们未曾预料到的是,嘻哈文化作为一种形式和内容,成了人们组织起来,构成新的社会关系的工具。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在接受教育和事业成就方面获得认可、关注和尊重。所以,当布朗克斯区南部的非裔美国人在极度糟糕的生存环境中不能如此时,整体创造和参与嘻哈音乐就成为打造高学历和好履历的精确替代品。
没有谁会比在绝境中的人更希望体验到认可、关注和尊重了,那是一种积极的精神食粮,能够鼓舞一个人跳脱出困境,走向阳光明媚的生活。所以,创造嘻哈亚文化成了他们在面对地位挫折时的一种反应,而因特殊的外在符号受到关注,总比走向反社会要好上无数倍。在这种浓厚的嘻哈文化氛围下,非裔美国青少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审美标准和“社会规范”。
规范是一个好东西。城镇化快速地发展时期,人们获得空前的自由后,通常会产生更多的孤独感。当接触到大量不同的价值观、态度和规范时,我们常常无所适从。最严重的时候,社会中还会充斥混乱和无序。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就把上述现象称为“失范”(anomie),字面意思是没有规范。
人其实是一种非常遵守规范的生物。规范或者说规则给生活带来了结构,而遵从这一结构意味着心智或人格的稳定。当现代生活带来了涂尔干所说的“失范”状态后,面对多种规范的年轻人,虽然很可能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反抗主流规范,但亚文化的存在给了他们遵从另类规范的机会。
这样来看,无论是前面提到的嘻哈亚文化,还是球鞋亚文化,都是个好东西,它们提供了可贵的规范。亚文化让身处其中的成员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何表现等。
存在可以遵循的规范也能让人们体验到真真切切的归属感。涂尔干曾指出,体验归属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人类通过群体关联来定义自己,所以会努力融入一个群体、社区、文化或社会,以感受到自己被接纳,那是一种重要的幸福感。
几乎每一个球鞋爱好者都经历过“对暗号”的体验。在人们汇聚的场所,比如购物中心、医院、健身房,甚至电梯,球鞋爱好者往往都会注意到别人脚上的鞋,他们低头一看就知道对方是不是一个像他一样爱鞋的人。如果对方也爱鞋,那对方就能通过鞋子看出他们都一样。
这个过程不需要任何语言沟通,他们只是看着鞋子就有一种无声的交流,并且会体验到同属于一个圈层的结合感。这种结合感对于非爱好者来说是难以感知到的。这个圈层是一个具体的“微型社会”,决定了成员们的穿着方式。
松垮下垂的牛仔裤、运动裤和带有巨大符号的超大T恤,还有球鞋,都是球鞋亚文化诞生时经典造型的一部分,这样的组合拥有真正的独创性。甫一诞生,毫无疑问就与主流社会的高级礼服和定制西装拉开了距离。正是因为主动抗拒主流,嘻哈装束尤其是运动鞋,比如Run DMC脚上的Superstar,就成了一种认同的符号。
有一款阿迪达斯篮球鞋,从来就没像它的兄弟Supergrip或Superstar那样处于聚光灯下。它几乎全靠一支嘻哈乐队的偏爱才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历经多次更名、停产,直到近些年才复兴。
研发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Supergrip身上凝聚了太多的创新和资产金额的投入。制鞋业喜欢物尽其用,尤其是在1970年这一段时间点,当时增加了贝壳头特征的Superstar正式对外发布,原版鞋型Supergrip已经席卷市场,进一步挖掘这个皮质篮球鞋系列的潜能,自然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在材料方面,光滑的粒面革已经被使用过了,倒退到帆布材质不大可能。在保持已有性能的情况下,绒面革(suede,或称麂皮、司伟革、翻毛)自然是可选项。这种皮革材料只经磨绒和染色,不加涂饰,绒毛细致均匀,没有粒面革有极大几率会出现的油腻感,只是不太容易保养,也不太适应高强度的运动场景。绒面革因独特的质感而拥有不少拥趸。
1971年原款Tournament,能够准确的看出鞋底缝线、没有贝壳头等特征与Supergrip一脉相承
于是在1971年,Supergrip的“换皮”版发布了,名为“Tournament”,意为“锦标赛”。
这当然还是一款篮球鞋。1976年,贾巴尔与阿迪达斯正式签约后也代言了这款拥有一些休闲特质的运动鞋。
在20世纪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这款鞋的闪光点被遮蔽在其兄长Superstar耀眼的光芒下。多姿多彩的配色,给了阿迪达斯将其改名以促进销售的动力,Tournament被改为Greenstar、Blackstar、Redstar、Yellowstar这样成系列的名字。
80年代来临之际,阿迪达斯已经注意到,这款绒面革运动鞋在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中的销售情况比赛事市场的更稳定。于是这款鞋再度更名为Campus(意为校园)。与此同时,这些年耐克突飞猛进,阿迪达斯则陷入困境。水面之下,影响这款鞋命运的文化运动正在开展。
Run DMC热爱贝壳头,而另一个组合执着地喜欢Campus。他们来自纽约,是一支风格从朋克转为嘻哈的团体:野兽男孩(Beastie Boys)。他们是活跃时间最长的嘻哈团体之一,2012年进入了摇滚名人堂。
野兽男孩的创始成员有三人,分别是:贝斯手亚当·纳撒尼尔·约赫(Adam Nathaniel Yauch,艺名MCA),主唱迈克尔·路易斯·戴蒙德(Michael Louis Diamond,艺名Mike D),吉他手约翰·贝瑞(John Berry),不过他在1982年,其位置马上被亚当·基夫·霍罗维茨(Adam Keefe Horovitz,艺名Ad-Rock)继承。
1986年发布专辑《作恶执照》(Licensed to Ill)后,野兽男孩的知名度彻底打开。此时的三位成员都有犹太血统。与嘻哈界中总是佩戴着大金链子的非裔美国人不同,野兽男孩的衣着更接近普通邻居或路人,只不过他们也有一种挑衅式的逆向思维:要穿一种老鞋——Campus。他们很快成为这种鞋的代名词。
当野兽男孩在1986年成为流行明星,而乐迷发现他们穿着Campus时,这款鞋很快就在纽约流行开来。
不过,纽约的亚文化群体只是带来了整体而言不温不火的销量,还不足以拯救这款运动鞋。1987年,Campus停产,而为阿迪达斯篮球鞋提供秘密开发环境的霍斯特也在同年去世。
《那些鞋你从哪儿搞来?纽约球鞋文化:1960—1987》,2003年初版。图为这本书的作者收藏的十周年纪念版的封面,上面有许多经典运动鞋的剪影,你能认出几款?
野兽男孩中的Mike D对街头时尚有着前瞻性的理解。他与潮牌XLARGE的两位创始人伊莱·博纳兹(Eli Bonerz)和亚当·西尔弗曼(Adam Silverman)熟识,并参与投资了这个品牌。1991年11月,XLARGE的商店在洛杉矶开张了,它们出售街头服饰和运动鞋。这个品牌及其经营模式具有绝对的先锋性,甚至后来Supreme和Bape的壮大也有相当一部分功劳要归属于它。
商店从开张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在销售搜集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已停产的老款鞋,尤其是以前在德国和法国生产的Campus,当时它的售价高达50美元,这令大部分普通消费者非常不解。但在球鞋文化发达的今天看来,这个定价很便宜。
1992年4月,野兽男孩发行了一张新专辑:《敲敲你的头》(Check Your Head)。
这张专辑席卷各大音乐排行榜。在1992年的多次采访活动中,Mike D代表乐队,对记者们颂扬了挖掘复古作品的重要性,还将他们对阿迪达斯运动鞋的选择和自身返璞归真的音乐风格联系到了一起:我们尊重特定时代下的实用设计。只不过,我们所偏爱的恰好不是还在生产的商品。
专辑封面照片,由乐队的御用摄影师格伦·弗里德曼(Glenn E. Friedman)拍摄,乐队成员摆出了他们标志性的造型
野兽男孩对Campus的爱如此执着,一本时尚杂志甚至在1993年给他们起了个绰号“运动鞋皮条客”(Sneaker Pimp),意指他们去挖掘已停产的产品并不遗余力地推广。阿迪达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注意到了这种怀旧情绪,于是Campus归来,重新生产并上架销售。
一款当年销售一般、保存在产品档案中多年的鞋咸鱼翻身了。在21世纪头10年里,Campus和各种潮牌的合作多如过江之鲫。尝到甜头的阿迪达斯在2017年夏天发起了一场名为“无暇思考”(No Time to Think)的营销活动,并将Campus列入了经典的adidas Original系列中。上市销售的基本的产品有着最经典的配色,被爱好者统称为Campus 80S。
这是一款复古鞋,比当年野兽男孩脚上的库存货要崭新得多。厚实的鞋底、标志性的缝线和触感独特的绒面革,赋予了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20世纪60年代中期,阿迪达斯推出了革命性的Supergrip篮球鞋。1970年,它作为Superstar正式发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贝壳头。这款鞋让篮球鞋的市场格局发生了剧变,曾经的王者——匡威All Star风雨飘摇。为了自救,匡威一定要做出改变。
相比于帆布,皮革的优势确实显著。当时除了篮球鞋,足球鞋、网球鞋和训练鞋也都在往这个方向迭代升级。对于匡威公司而言,摆脱不利局面或许是一个漫长的、需要取得一系列商业成就的过程,但第一步最简单,那就是依葫芦画瓢,做一款类似于市场第一的鞋。
1969年,正当阿迪达斯策划对Supergrip进一步升级以增强鞋头耐磨性之时,曾为匡威公司立下汗马功劳并贡献出第一款签名篮球鞋的查克·泰勒去世。也正是在这一年,历史悠远长久的匡威All Star家族正式推出了一款皮革篮球鞋。
这款鞋被简单粗暴地命名为Leather All Star(Leather的意思即皮革),但它并不只是简单地换了皮。相比于经典帆布鞋,它在版型上略有修改,不过版型上的所有修改都和换皮一样,追随着阿迪达斯的榜样。Leather All Star拥有加厚了的鞋舌,以及能吸收更多冲击力和震动感的鞋垫(或称内底)、更加现代化的轮廓。为了生产这款新鞋,匡威公司还特意使用了新型鞋楦。
不过,匡威公司依然有着骄傲的倔强:坚守着50多年前为我们自己所带来荣耀的橡胶鞋底和鞋的外底图案。
1969年新鞋发布后的产品选介手册。匡威公司在宣传材料中标出了每一个改良之处,强调了其50多年的历史和对传统大底的坚守。但显而易见,这款鞋的外观上有浓重的阿迪达斯风格
消费者最能感知到的变化,是鞋侧面设计元素的更迭。匡威公司的设计师采用镂空工艺,在皮质的鞋侧面制作了镂空星形。这一工艺展现了鞋面材料的分层结构,相当有独创性;由缝线加固的两道平行条纹自鞋带向脚后跟倾斜,以拱卫着这颗孤星。这是一种有些爱国主义的设计,这一视觉元素也被美国消费者称为星条(Star & Bars)。匡威公司的政府关系工作一直做得不错,事实上传统款的帆布鞋直到此前一年还是(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中美国队的官方用鞋。
新鞋发布后,匡威公司很快推出了绒面革版本——和Tournament一样的材质,以及高帮版本,甚至还使用这款鞋型推出了网球鞋。简单粗暴的特性不仅体现在广告上,而且还体现在产品的名字上。绒面革版本叫作Suede Leather All Star(Suede Leather的意思即绒面革),光滑皮革的高帮版本则叫Leather All Star Hi Top。
无论如何,匡威公司第一款现代化的篮球鞋问世了。它被匡威公司寄予厚望,是守护公司篮球鞋市场残山剩水的最大指望。1962年,All Star还统治着90%的篮球鞋市场,但是在十多个春秋后,美国大约85%的职业篮球运动员都叛逃到了阿迪达斯阵营。
在1969年之后的几年时光里,新款的Leather All Star不是特别成功,匡威公司遏阻江山沦陷的目标是达到了,收复失地则太过遥远。问题就出自匡威公司引以为傲的橡胶鞋底上,虽然它当年经过了逐渐完备,但实在太过时了。不过,这款被消费者亲切地称为“Jack Star”的鞋,是后面一系列潮流鞋的原型。
1974年,Lether All Star迎来了一次小小的升级。简单讲就是两道条纹不见了,只剩下一颗孤星。更新后的鞋款式还和之前保持一样,绒面革的多种颜色和高帮款乃至网球鞋款等依然得到了沿袭。而且,这款鞋的名字依然不变。
1974年,新鞋款推出后的广告海报。图中下方小字再一次展现了匡威在政府关系上的公关能力。这款鞋成为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美国代表队的官方用鞋。“only one All Star”(只有一个全明星)的广告语,蕴含了这款鞋的“继承者”的名字
不过,这款抛弃了条纹的Leather All Star在市面上只销售了一年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1975年发布的Pro Leather All Star,从名字就能够准确的看出这款鞋“更专业”。所谓“更专业”,体现在它终于使用了由阿迪达斯开创的外底花纹样式,还在鞋面外观上赤裸裸地进行了“抄袭”,彻底切断了和传统All Star在设计语言上的联系。
考虑到这款鞋在护趾部分没有“贝壳头”这一结构,所以它几乎是百分百地“抄袭”了adidas Stan Smith
20世纪90年代的匡威公司在研发新鞋上投入大、产出少;各种决策往往很糟糕,挥霍了珍贵的现金储备并负债累累;企业所有权也几度易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匡威公司做出了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商业决策。
著名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写过一篇名为“猎酷”(the coolhunt)的文章,记录了这个商业决策背后的故事,并将它发表在了《纽约客》杂志上。
贝西·怀特曼(Baysie Wightman)供职于匡威公司,担任品牌经理。她的工作职责是尽可能敏锐地捕捉市场动态,她干得很用心。1992年,她认识了波士顿纽伯里街一家炫酷精品店的老板,迪迪·戈登(DeeDee Gordon)。怀特曼不仅邀请戈登到匡威公司工作,而且带着摄制组为这家精品店拍摄了一组照片。她赢得了戈登的友谊,戈登经常与她分享一些一线消费者的心态和想法。
1992年底,戈登打电话给怀特曼,告诉她追求酷文化的年轻人群体现在有个重要的动态:他们不再对耐克或阿迪达斯的高价篮球鞋感兴趣了,虽然那些鞋款号称拥有多种高科技材料甚至航空航天技术,但他们却觉得有些庸俗,开始审美疲劳了。他们当中滋生着反叛情绪,他们想要简单的、能带来真实感的运动鞋,而市场上这样的鞋不多。
怀特曼自己也做了调研,她发现日本有一个规模不太小的群体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时尚风格非常着迷,他们会不计代价地买下已经很稀有的匡威旧款运动鞋来穿。这种远在万里之外的收藏爱好震撼了怀特曼。
其实,日本在球鞋文化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有一些罕见的运动鞋只在日本出现过,所以对北美、西欧等国家的运动鞋爱好者来说,那里是“流着奶与蜜的地方”。日本之所以成为运动鞋富矿的其中一个原因是:80年代的日本实在太有钱了,日本人或批发或收藏了太多各种各样的鞋。在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的90年代,这一些产品于是就有了更好的流动性。
怀特曼是前往日本的鞋业专业技术人员,在日本,也有一些非专业的西方人士卷入其中。例如,有一位来日本工作的澳大利亚教师,他只是普通的运动鞋爱好者,不过经常有朋友托他去买一些只在日本才有的鞋。于是他逐渐收到了很多订单,变得很忙碌,后来甚至辞去了本职工作。
怀特曼调研的时间并不长,但她看到日本很多潮流青年都穿着自家公司某个系列的鞋子,她不知道具体款式是什么,翻了遍匡威公司的产品目录,最终找到了一系列拥有古老的硫化橡胶外底、都只有一个简单的星形标识的运动鞋。其中,1974年款All Star是日本青年最热捧的。
于是1993年,匡威公司重新推出这款鞋,并正式将之命名为One Star。或许是无意间,该公司开启了运动鞋的复古时代。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复古并不是一个趋势。1994年,耐克发布的复古Air Jordan 1(简称AJ1)卖得非常差,直到1999年耐克Dunk的复古才算成功;而阿迪达斯Campus再过几年才会回到市场;鬼塚虎整个品牌和复古鞋型要到2002年才“复活”。匡威虽然走在末路上,但再次前沿了一把,成了第一个勇敢尝试复古的大厂。
1993年款One Star的广告,纸张材料上的镂空星星很有创意,呼应了鞋子上相应的设计
One Star复古运动鞋迅即登上以《摔打者》(Thrasher)为代表的滑板杂志封面。在尚属亚文化的滑板界看来,这款鞋设计简单、结构耐磨,拥有适当的弹性,能带来良好的站立体验,且价格低,值得各地滑手尝试。更重要的是,这款鞋很低调,与时髦的鞋款如耐克AJ系列形成了鲜明对比,相对隐蔽的属性使其成为球鞋文化运动的代表。
女孩滑板公司(Girl Skateboards)是一家在加利福尼亚州诞生的滑板分销公司。它的联合发起人斯派克·琼斯(Spike Jonze)参与了One Star的广告宣传,并将这款鞋推荐给了公司的滑手盖伊·马里亚诺(Guy Mariano)。1996年,此公司的联合发起人执导了一部不到40分钟的滑板小电影——《老鼠》(Mouse),主演之一就是马里亚诺。
创刊于1981年1月的滑板杂志《摔打者》。该杂志的主要内容有与滑板和音乐有关的文章、摄影作品、访谈和评论
在电影中,马里亚诺精湛的滑板技术让滑板爱好者着迷,他们不断暂停并回放研究电影中的那些画面。不可避免地,马里亚诺脚上的黑色运动鞋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白色星星,刻入了这些人的记忆中。
匡威复古成功,要归因于One Star在正确的时间穿在了正确的人的脚上。除了滑板爱好者,另一个群体是垃圾摇滚(Grunge,又称脏摇滚或油渍摇滚)的乐队成员和乐迷。
这些人开创了以撕裂的牛仔裤、格子衬衫、不做打理的发型为特征的反时尚风格,时至今日我们仍能看到其影响。
显然,于20世纪90年代初崛起的这一浪潮要设计简单的运动鞋。浪潮的代表人物、涅槃乐队(Nirvana)的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的选择非常正确,他经常被时尚杂志拍到穿着All Star和One Star。在他以及以他所代表的反时尚运动者看来,匡威具有真正的摇滚和朋克精神,它是一款高效的解毒剂,化解了那些昂贵的、被人为创造出稀缺性的运动鞋所带来的物质欲望。
1994年4月,正处于事业巅峰时期的柯本在家中饮弹自尽。一名狗仔在警方调查期间,趁机拍摄到了柯本的遗体。这张照片被各种小报大量使用,照片里柯本倒在家里的地板上,脚上就穿着黑白配色的One Star。这款鞋再一次刻入了乐迷的脑海。
14年后,也就是2008年,已经被耐克收购的匡威公司联手柯本的遗孀科特妮·洛芙(Courtney Love)推出了Kurt Cobain × One Star,向柯本致敬。这位英年早逝的垃圾摇滚明星,影响力一如既往,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推动了One Star的第二次复兴。
引领全球时尚文化的巨人,可能仅仅数十位。近些年来,街头服饰领域的顶级关键意见领袖是日本的藤原浩。他的弟子众多,而且他们纷纷开创了潮牌。在所有知名厂商的复古鞋发布会上,也都有藤原浩的影子。以他为首的日本设计师和诸多品牌热衷于重新设计One Star,不断在其归于平静之时掀起波澜。
时尚界的呼声很强烈。20世纪70年代的美学被时尚界带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2017年,One Star再一次回归了,成为当时最受关注的复古鞋。
这款经典的匡威鞋型,在70年代守卫着匡威公司的半壁江山;20年后在滑板运动员和垃圾摇滚爱好者脚下虎虎生风;现在,它在青年文化中留下了更为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藤原浩是日本时装设计师、说唱歌手、DJ,也被称为“里原宿之父”。他创立的最主要的品牌是Fragment Design,图中他穿的就是Fragment Design和匡威在2016年发布的合作款One Star